“若是與敵對陣弩與弓也是各有長處……”
魏呴這話說的沒錯,弓和弩的確各有優缺點。
弓的特點是射速快,弩有特點是射程遠。
但弩射程遠僅限陸地上使用的強弩,它們可以借助腿力和腰力開弦,于是射程更大威力更強。
馬背上使用的臂張弩因為同樣是依靠手臂張力開弦,所以射程威力并不比弓強。
如果說臂張弩有什么優點的話,那就是可以長時間保持待發狀態。
這原本沒什么問題,因為中原各國都的騎兵都是這么干,你弱我也弱大家都一樣。
但是……
沈兵對魏呴說:
“有朝一日,若我軍對陣的是匈奴騎兵……”
“那匈奴騎兵又人人像剺一般騎射。”
“左校尉以為孰勝孰敗?”
魏呴無言以對。
因為答案很明顯,臂張弩射程、威力不比弓箭強,射速卻慢得多……弩發一箭弓就可發三箭,射術精湛的甚至可發五箭。
那要對上的全是如剺一般的騎兵……中原騎兵又哪還是其對手?
因此這時代中原各國與匈奴對陣大多以步克騎,也就是步兵對匈奴騎兵。
匈奴騎兵之所以不敵一方面是戰術還不夠靈活,另一方面是騎兵的確也不適合直接與步兵面對面沖殺。
然而步兵也沖不上匈奴騎兵,是以所謂的“大勝”其實大多只是“驅趕”……匈奴覺得運動戰才剛開始,而中原步兵在后頭追不上,占了地后就宣布勝利了。
這其實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對“勝利”的定義有所不同:
游牧民族作戰不看搶地盤,對他們來說廣袤的草原到哪都一樣,所以勝利應該是殺了敵國的勇士搶了敵人的女人和食物。
而農耕民族卻是以地為本,攻下敵國城池占了土地就算勝利。
所以才會有許多戰斗中原各國高呼大勝,而匈奴卻莫明其妙不知自己損失了什么,明年等敵人退了之后再找個時間去劫掠一番唄?
最終,中原各國其實就只有一個辦法抵抗匈奴,那就是修筑長城。
如果說真有什么人能正面擊敗匈奴的話,那就是以騎克騎的李牧了。
李牧駐守的北地也就是河套地區此時還沒有長城,但卻能守住,之后蒙恬收復河套也只能用建長城來擋匈奴。
28年后,剛得天下的劉邦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以步克騎能擊敗匈奴于是派出32萬大軍遠征樓煩……
結果是什么就不用說了,白登之圍后中原反過來每年要向匈奴進貢。
后人普遍認為這是劉邦剛得天下國力不強所以才有此一敗。
但沈兵卻覺得國力不強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以步克騎注定會失敗……
步兵在邊境有強大的后援驅趕匈奴騎兵還可以,一旦孤軍深入就必然要面臨一個無法解決的戰術問題:如何保障漫長的后勤補給線?
到時匈奴騎兵利用機動性攻擊補給線使補給無法運送到深入敵境的步兵,步兵豈不是要被活活餓死?
所以,若要真正的打敗匈奴就只有發展騎兵以騎克騎。
漢武帝就是這么干的,于是才有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
魏呴這時才明白沈兵的遠見,應了聲后就不再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