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聽到楚軍的情報時是十余天后。
是時工兵營的五十名工匠已經選了出來。
這時沈兵才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在此之前誰又會想到工匠也能學會騎馬,然而僅僅只一個月就有百余人學會。
又因為黑甲軍只要五十人,于是這百余人還自發進行了幾次馬術比賽,最后才定下了五十人。
胖子屯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賽事中恰好吊著尾巴拿到了四十幾名。
不過這一月他那身肥肉也掉了許多。
這些事情不需要沈兵操心,他沒多考慮就命澮為屯長率領工匠。
之所以讓澮來管理是因為他之前任過左工師管理過一百余人,現在管理五十人那是綽綽有余。
不過似乎也沒那么容易。
因為這些工匠人數雖少卻是各師都有,這其中甚至還有刃師工師欠。
沈兵之所以沒有讓欠任工師,是因為欠更像一名匠癡而不是工師。
他更感興趣的是制劍手藝和方法,若不是因為立功晉爵能給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他根本就不考慮其它。
這也是欠想跟著沈兵的原因之一。
欠的理想就是:待爵位升至官大夫有自己的封地和食邑后,他就可以專心煉劍了。
欠當然不知道,他跟的這個沈兵就妥妥的可以說是“鑄劍大師”。
這是后話。
沈兵剛安頓好這些工匠就有親衛來報:
“校尉,將軍命你到他帥帳一趟!”
沈兵心下一凜。
沈兵一直趕著制甲不是沒有原因的,他認為楚軍不會給秦軍那么多時間,尤其是黑甲軍。
這其實并不難猜。
戰爭有時就是爭奪主動權。
此時楚軍十分被動,甚至不只是被動,繼續這樣等下去楚軍就只有死路一條:
上游重城大梁被秦軍占領,全軍上下人心惶惶,有朝一日待秦軍做好準備便會順流而下攻城掠地……
楚軍繼續這樣下去只有坐以待斃。
楚軍當然不會甘心。
所以楚軍就只有一個選擇:先發制人打亂秦軍的戰略和節奏。
沈兵猜的沒錯,當他趕到楊端和帥帳時,就見其它將領都已就位。
十余名校尉分列兩側候命,幾名部將正與楊端和圍坐在案前商議,一旁還有幾名負責記錄的主薄。
見沈兵進來,楊端和就招手示意沈兵上前。
“你來得正好。”楊端和說:“楚軍自曹州發兵,用的正是水軍。”
沈兵一聽就明白了,若楚軍用的是水軍,那么秦軍也該用水軍去應戰。
楊端和接著說道:
“楚軍的目標卻是牽城!”
“此時大水未退,牽城一帶到處是一片汪洋,只有幾處小堡及高地尚可立足,卻不知楚軍取了何用!”
此時還是冬季。
之前為了水淹楚軍于是將上游黃河封冰融開,而下游也就是津口處的封冰卻還沒化……
嬴政本也想像河套一般將津口封冰融開泄出洪水減輕災情。
無奈津口卻是燕國地域。
雖說燕國已被秦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但此時正與楚國關系緊張的秦國當然不愿再惹燕國。
于是只能聽之任之等候明年開春。
結果牽城一帶的水患日漸嚴重,牽城百姓已盡數遷走只留下一座被淹了一半的空城。
周圍高地的小堡同樣無人居住……沒有糧食就是死路一條。
只有為數不多的秦軍兵士搭乘木排在小堡駐守同時關注水情。
卻不想楚軍卻派出水軍攻占這片區域。
沈兵只問了聲:
“楚軍卻有多少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