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防護可以說是步兵里最全面的。
水軍也同樣如此,槳手因為無法躲避和格擋,所以個個帶有披膊和頭盔,其頭盔兩側加厚,劃水時有意將頭側往一旁便不懼箭矢。
然而這依舊無濟于事。
沈兵在練黑甲軍時是交待兵士攻擊前方三十度角位置的目標。
確切的說不是“交待”,而是戰時就是這么訓練。
簡單的說,弓箭手只管射成角度的戰船而不去理會正側面的戰船,即便那戰船正在朝他們射箭……
其原因很簡單。
三十度角,那箭矢射出后便是大概率的斜插進敵船槳手面部及脖子這塊死亡三角區,槳手甚至想扭頭遮擋都困難。
反之,若是直接攻擊正側的槳手,那其實都是射在頭盔和披膊上的無效攻擊。
這訓練要說有什么困難的話,就是古人對三十度角沒什么概念,于是讓沈兵又費了點心思。
這其實也是一種協同:
自己攻擊斜上方的目標,側翼的敵人則交給后方友船。
這戰術十分有效。
因為楚軍槳手在第一時間就死傷慘重。
然后就出現沈兵之間所說替補尷尬:作戰人員必須替上槳手,否則戰船無法正常行駛,作戰人員替上槳手又會嚴重削弱戰斗力。
更重要的還是作戰人員沒有槳手的特殊護甲,尤其是沒有披膊,于是替補之后活脫脫的就是個靶子,差不多就是一個個替上來送死……
秦軍車輪戰船就完全沒這方面的顧慮,他們的槳手分別在船頭、船尾,而且還用藤盾在周邊護著。
指揮這支楚軍的是個叫張杳的副將。
這兩千人的水軍原本只需派個軍候指揮就夠了,但項燕認為阻隔大梁水軍的援軍十分重要于是派了個副將。
這張杳一見這情況就意識到情況不對,趕忙打出旗號命人放出烽火求援。
另一方面又指揮水軍近戰。
張杳這個決定顯然是正確的,至少在他的認知范圍內是正確的。
若是弓戰處于下風當然不能這樣繼續下去,而應該把水軍當作步兵用纏上去打近戰。
于是楚軍戰船紛紛靠近敵船,然后探出長戟將目標勾住甚至直接撞上并試圖攻上敵船。
然而,張杳很快就發現近戰也不是個好選項,甚至更慘……
卻見敵戰船上類似桅桿似的東西往旁一轉,接著“轟”的一聲一塊巨石便從天而降砸了下來。
霎時靠近的楚軍戰船就被砸出一個大洞,有些甚至砸得失去平衡直接翻了船。
張杳見此不由面色大變,問:
“那是何物?竟有如此威力?”
但一旁的親衛卻沒人能答得上來。
那其實就是“拍桿”。
這拍桿也叫抬桿,它的構造很簡單,就是橫木一端立于戰船上另一端綁著個巨石并用繩索綁牢。
有敵船靠近時就將它轉向敵船的方向往下一放……
這是宋朝才有的東西,史書的記載是:“旁置抬竿,官舟遇之輒碎”。
沈兵用上它就是為了防近戰。
這一來張杳就頭疼了:
弓戰打不過近戰又及不了身,這戰又如何能打?
于是只得慌忙下令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