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楊端和會感到奇怪。
秦軍的素質一向高于它國,便是對陣戰力強悍的趙軍也往往能以一敵二……李牧的北地兵除外。
那么按常理說,二十萬秦軍對三十萬楚軍便不會有什么大問題。
沈兵回答:
“上將軍有所不知,這楚國地形多山且道路難行,尤其春、夏季多雨水,無論行軍和運糧都極為困難。”
其實行軍還是其次,主要是運糧。
楚國地勢與北方的一馬平川不同。
一馬平川往往就意味著無險可守。
而楚國的山地丘陵那個個都是險地,且道路又大多是依山修建,其蜿蜒曲折不說還會受山地所制……楚軍很容易利用這些山地對道路實施封鎖。
秦軍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一路占領補給線旁的山地及丘陵。
若補給線短還好,補給線一長,就處處是漏洞且需要很多兵力。
聽了沈兵的解釋,楊端和就皺起了眉頭:
“這可如何是好?”
“若楚地真若校尉所言……二十萬軍力確是不足以攻楚。”
這并不是戰斗力強不強的問題,而是兵力會被分散的問題。
所以史上的王翦說要舉全國之兵攻楚也不是示弱,而是真實情況攻楚就需要更多的兵力。
沈兵一時也沒轍。
都說“兵貴多而不貴精”,但這話也要看情況,某些特殊情況下還是更需要“多”而不是“精”。
沈兵突然想到……這王翦又是如何滅楚的呢?
復制他的戰術不就行了?
然而這也只是一念之間,接著很快就失望了。
因為王翦是用六十萬大軍滅楚,這可比楊端和的兵多了三倍。
另外,王翦又是將六十萬大軍壓在楚國邊境玩。
那還真是玩,而且還是讓六十萬大軍好吃好喝的玩,一玩就數月之久。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戰和消耗戰。
當時的秦國雖然也是舉全國之兵才湊齊了六十萬大軍。
但它已先后滅了韓、趙、魏三國,不僅搶了大批的良田還有大量的百姓及戰俘。
這些百姓和戰俘雖說暫時不能武裝起來上戰場,但種田做苦役還是可以的。
于是秦國國內不缺人屯田。
但楚國就不一樣了……
王翦那六十萬大軍往楚國邊境一駐扎,項燕立時就嚇得集全國之兵且緊急征發成年百姓入伍應戰。
但在前線左等右等也不見王翦進攻,后方楚地又有大片田地荒著需要勞力屯田……
這么耗下去肯定不是辦法,秦軍耗得起而楚軍卻耗不起。
耗下去的結果,等明年收成時楚軍只怕不需要秦軍來攻就會餓死一大片了。
于是項燕只能先行撤軍,只道屯完田了再回來與秦軍對陣。
認想王翦就在這時發動攻勢……接著是什么情況就不用說了,楚軍大敗,秦軍一路打下壽春成功滅楚。
沈兵雖然知道王翦的戰術卻無從效仿。
一來是因為楊端和兵力只有二十萬不足以威攝項燕使其動員舉國之兵。
二來則是因為楊端和不比王翦……
王翦可以把兵放在邊境跟項燕耗時間,嬴政甚至不敢催促。
若是楊端和領兵那就不一樣了,只怕沒幾天,嬴政的命令就來了:
“為何停滯不前?”
“上將軍難道怕了楚軍不成?!”
所以,沈兵只能想另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