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便放寬心吧!”
蒙良這才稍松了口氣:
“他要是沒把我放在心上才好。”
“總之,副將到時千萬要護著屬下!”
“蒙良感激不盡!”
沈兵無奈只能答應了。
沈兵猜的沒錯,蒙武的確沒把蒙良放在心上。
秦軍這十萬大軍是三天后才趕到的。
邯鄲距大梁只五百多里,本應十余天就能趕到。
但因為兩城之間道路被淹,這十萬大軍只能繞了遠路,足足二十余天才到大梁。
這也是沈兵打算明年開春再攻楚的原因之一。
河水未退菏澤一片,軍隊補給都很難運送。
除非將黑甲軍擺在河道上巡邏護航,否是都無法用船運。
但這樣一來黑甲軍又會被絆住手腳無法脫身。
楊端和免不了又要為沈兵引薦一番。
這蒙武已是四十幾歲的老將,他只看了沈兵一眼微微點頭然后就沉默不語。
過了好一會兒,蒙武才對楊端和拱手說道:
“上將軍,據聞暫定攻楚方略是沿汴水下陳城再攻淮水。”
“屬下以為不妥。”
楊端和問:
“有何不妥?”
蒙武回答:
“我軍若是攻淮河便是孤軍深入楚地。”
“此方略雖可將淮北楚軍退路切斷,然我軍亦是四面受敵。”
“若后方陳城有變,則我軍便深陷楚軍包圍,到時只怕攻楚不成反而損兵折將。”
楊端和問:
“那么,以將軍之見我軍該如何攻楚?”
蒙武想也不想就回答:
“先取曹州,再取陳城。”
“如此便可保陳城不失。”
楊端和與沈兵交換了下眼神。
蒙武的方略的確更穩妥,但卻太穩妥了……這就相當于一城一池的攻占穩扎穩打。
然后打著打著,就會發現敵人一個都沒少,只不過就是把戰線后移而已。
而沈兵和楊端和定下的戰術雖然危險,卻是在楚軍中間沿淮河插上一刀,然后再分割包圍。
要知道此戰是秦軍戰斗力強而兵力少,而楚軍戰斗力弱而兵力多,所以應該充揮發揮秦軍的優點大膽穿插而不是穩扎穩打。
由此也可看出蒙武是個偏傳統的人。
楊端和沒有當場拒絕,只是客氣的回了聲:
“蒙將軍所言在理,我等稍后再做討論。”
不想蒙武卻依舊堅持:
“上將軍。”
“我軍滅趙之戰用時十數年。”
“如今這楚國不輸于趙,其國力甚至強于趙。”
“是以蒙武以為,我等切不可心急,應做長久作戰的打算。”
這話聽起似乎有理但實際上趙國與楚國的情況不一樣。
且滅趙時的秦國與滅楚時的秦國也不一樣,所以當然不能用滅趙來推滅楚。
沈兵皺了皺眉。
暗道也難怪蒙氏一族爺爺輩的蒙驁是名將,孫子輩的蒙恬、蒙毅也是名將,偏偏就是中間這蒙武名不見經傳。
如果說他有參加過什么戰斗的話,那就是分別跟著李信和王翦滅楚。
卻沒有像蒙驁、蒙恬一樣獨領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