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該如何是好?”
項梁沒回答,他只是對探子下令道:
“再探,探得兩支秦軍分別為何人所領,都是什么兵,有多少人!”
探子領命而去。
要探得這些消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它必須得近身甚至要混進秦軍部隊才能探到。
于是直到第二天項梁才得到消息:
“將軍,東岸為蒙武所領的十萬秦軍。”
“西岸為沈兵所領的七萬大梁軍。”
項梁聞言不由一愣:
“沈兵?可是水淹我大軍的沈兵?”
探子回答:
“正是此人。”
“據聞是因其練黑甲軍擊敗我水軍立功,于是又讓他練了七萬大梁軍。”
項梁只恨得咬牙切齒,頓了下又問:
“這么說,那七萬大梁軍便是魏國降兵?”
探子回答:
“正是魏國降兵,因其沒有爵位是以全軍無一甲士。”
項梁聞言不由大喜:
“此乃天助我也。”
“秦軍竟會以數萬不著甲的魏國降兵來攻……此時不戰更待何時?”
部將有些擔憂的說道:
“將軍,此間是否有詐?”
“何況東岸還有十萬秦軍策應。”
“據說那領軍的蒙武乃秦將蒙驁之子,我等應小心應對。”
項梁看了會兒地圖,就回答道:
“勿需擔憂。”
“我等可以派出小隊在東岸騷擾阻滯蒙武軍。”
“待沈兵軍前行后……我軍便可戰而勝之!”
“若沈兵一軍戰敗,則蒙武軍便是孤掌難鳴。”
“這不僅可挫敗秦軍銳氣,還可為我主力爭取回防時間。”
部將紛紛點頭稱是。
這的確是個好計。
秦軍自汴水分東西兩岸同時進攻就是為了掌控水路并互相增援。
而項梁卻有意阻一邊放一邊,于是不知不覺的沈兵這一邊就會因為行軍順利而孤軍深入,那時就是項梁反攻的時候了。
沈兵承認他根本就沒感覺到這是項梁正針對他設下陷阱。
不過沈兵也沒往陷阱里跳……
因為東岸行軍作戰更復雜是之前就料到的,東西岸兩軍行軍進程不一致也是早就知道的。
于是幾人一早就有約定:不管哪邊行軍速度快了,就停下拆除汴水的攔河防御。
這攔河防御還真是數不勝數,尤其是那水里的木樁,一根根都跟水下森林似的。
拆這些木樁倒是不麻煩,只需用麻繩將其綁牢,然后岸上用馬匹一拖……一根根木樁就被拔了起來。
只是其數量極多,于是也十分耗時。
沈兵的隊伍一邊拔一邊行軍,卻與蒙武軍的速度相差不多。
若是木樁拔完了,兵力及糧食就都可以由河道順流運來,等一路拔到陳城城下,這陳城要面臨的就不是十七萬秦軍而是二十七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