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局果然像項燕預想的那樣,當秦軍趕到楚軍防線時便無法前進半分。
最先趕到防線前的是蒙武所領的十萬秦軍。
蒙武這一路可以說是威風八面,他帶著部隊沿途攻占了十余個城邑和村落,且幾乎都是不戰而降。
這使蒙武豪氣萬丈的沖部下高喊“輕兵疾進,兩月滅楚”。
秦軍一時士氣大振,跟著高喊:“輕兵疾進,兩月滅楚!”
此時的蒙武有些急了。
蒙武需要這一仗來證明自己……
其實蒙武也知道大王有心培養蒙氏一族。
這對于長于仕途的將軍來說不是秘密,任何一國都忌諱功勞及大權集中在一人一將手里。
因為這樣下去就是大權旁落,最后君臣互相忌憚暗自猜疑,比如李牧與趙王的關系。
是以為君之道就是要將功勞及軍權分散,使大臣及武將之間互相制衡。
如今王翦先后滅韓、趙、魏又擊敗燕國,其功勞之大已無人能望其項背。
此時便該扶持蒙氏使其立功掌權,如此秦國國內才能太平。
蒙武自小就在咸陽隨其父經營蒙氏,這些官場道理他又豈會不知?
否則,秦國有如此多將領,為何偏偏讓他蒙武帶軍滅楚?
蒙武知道,這是蒙氏的機會,但同時也是個考驗。
因為一旦大王認為蒙武是個扶上墻的爛泥便會選擇扶持他人。
所以,蒙武要向大王證明他一點都不比王翦差。
王翦能有滅國之功,他蒙武也同樣可以。
滅楚之后,蒙氏就要在他手中再次恢復父親蒙驁的榮光與王翦平起平坐。
只是蒙武怎么也想不到,這些要等他兒子蒙恬來實現,而且只是部份實現……如果王翦沒有帶著王賁一起歸隱,那就沒蒙恬什么事了。
在這想法的刺激下,蒙武一路帶兵直逼城父城下。
初時蒙武以為城父也像其它城池一般,只是些老弱楚兵駐守,于是只簡單的造了些攻城梯就迫不急待的下令攻城。
是什么結果就不用多說了,被楚軍一片亂箭就打下城來,死傷千余人。
另一邊,楊端和與沈兵的部隊也趕到了汝陰。
其實這時的大梁沿水路南下是可以到達淮河甚至抵達壽春的。
起作用的主要是魏國,魏國強盛時為了發展南北水陸交通,開鑿汴河河道注入沙水,沙水到陳城,然后再往南開鑿在今沈丘北注入穎水,再由穎水入淮河。
這也就是史上所說的鴻溝。
只不過由于多年征戰,之后鴻溝許多水道都被堵塞。
直至隋煬帝楊廣重新將這些水道拓寬挖深并裁彎取直,于是就是有名的“通濟渠”。
不過楊端和帶領的秦軍當然無法一路沿這條水路直攻壽春……如果這么做的話,就得沿著河道繞一個大彎進入淮河,再沿淮河南下。
這一路下來的城邑只怕便是二十萬人全堵進去都無法駐守。
楊端和的十萬大軍沿河而下后只能選擇最近點登陸再趕往汝陰,這也是補給最快、最安全的一條路線。
楊端和看著蒙武送來的戰報后,就皺眉對沈兵說道:
“這蒙武似乎有些冒進。”
“不過數日便至城父,這已遠超我等預估。”
沈兵提醒道:
“楚兵一路棄城似有所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