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回答:
“項燕非尋常人,他定會猜到我軍會前往城父增援。”
“且汝水由楚軍控制,楚軍隨時都可以渡過汝水牽制我軍。”
陳端說:
“可是副將,楚軍若是渡過汝水,豈不在我軍與蒙武軍的夾擊之下?”
沈兵回答:
“所以才是牽制。”
“他們隨時都可以再由汝水撤回東岸。”
魏呴點了點頭:
“楚軍這么做,可以盡其所能消耗我軍軍力及士氣,并阻止蒙武軍重振旗鼓反攻城父。”
沈兵接著說道:
“而且不難猜,楚軍派過汝水的還是騎軍。”
“且數量可能還不少。”
魏呴和陳端紛紛點頭。
沈兵這些猜測合情合理。
只有速度更快的騎兵才有可能起到牽制作用,比如機動到某地擺好陣勢要戰,等敵人結陣做好準備時又突然跑得沒影,又或者在前方某地設伏……
步兵就很難做到這些。
之所以沈兵還認定騎兵數量不少,是因為如果騎兵數量少了,比如只派出兩千,那只需要黑甲軍前去應戰就夠了,大梁軍可自顧自繼續行軍,于是就起不了多少作用。
因此,楚軍這些騎軍要能起到“牽制”的作用,首先就是要能壓制住黑甲軍。
以楚軍的戰力對陣秦軍,有把握壓制就必須兩倍甚至三倍的兵力。
沈兵問:
“楚國騎軍可會騎射?”
魏呴和陳端不約而同的搖了搖頭。
陳端很肯定的說道:
“魏楚兩國時有摩擦,是以我等對楚國騎兵十分熟悉。”
“其也是與我等一般,騎射大多為臂張弩。”
這就是戰國的特色。
別看秦攻魏時楚國會前往救援,其實很多時候兩國之間也不和甚至還有大小規模的戰爭。
沈兵說:
“如此甚好。”
“我等身著黑甲不懼楚騎弩箭,而我方弓箭卻可以傷敵。”
“是以我等何不以騎制騎?”
魏呴不由一愣:
“副將的意思是……”
沈兵點了點頭:
“以黑甲軍搶先接敵,使敵人無法牽制我步軍運糧。”
陳端不解的望向沈兵,說:
“黑甲騎軍可以騎射,若是與敵騎作戰或能以少勝多。”
“但汝水綿延數百里,我等不知敵騎在何處渡河,又如何能搶先接敵?”
沈兵搖頭說道:
“我等不需知道敵軍在何處渡河,敵軍自會來尋。”
魏呴和陳端聞言不由再次朝沈兵投來不解的目光,哪有敵人會自己找上門來的?
沈兵則笑著說道:
“楚軍希望糧草不會落到蒙武軍手里,這才全力截殺運糧隊。”
“但若黑甲騎軍攜數百輛裝滿糧草的馬車先行北上呢?”
魏呴和陳端兩人不由“哦”了一聲。
顯然,楚軍不會任由這批糧草落到蒙武軍手里,所以必然會派出騎軍來截殺。
只是這些楚國騎軍不知道的是,他們才是被截殺的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