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修筑城邑更耗時,萬一秦軍突然發起反攻項燕擔心楚軍沒有工事會抗不住。
接著,為了加強埠城一帶的防御及后續工事的修筑,項燕幾乎將汝水一線的兵力及勞力搬空……
這做法對于現代戰爭顯然是錯誤的。
因為現代只需要用直升機、運輸機空投一批部隊到汝水將其占領楚軍就完了。
但這時卻沒有直升機、運輸機無法實施立體作戰。
于是項燕可以放心這么做,反正秦軍主力就在陳城,秦軍一攻楚軍就步步后撤,總會撤到汝水然后穩住陣腳。
在這方略的基礎上,在前線多構筑些工事能給秦軍多整點麻煩就多整點麻煩,能多收復點失地就多收點失地,所以沒什么不對。
而這也正是沈兵所希望的。
情報就像雪片一樣從楚境傳來。
這情報網絡是楊端和撤軍時在楚境布下的。
這時代的情報要說容易也不容易,因為偵察手段比較落后。
要說難也不難,因為反偵察手段同樣落后。
但如果只是想知道敵人有多少部隊調往前線或是汝水防線還有多少兵力……這些卻是唾手可得。
楊端和要做的只是讓一些兵士就地裝扮為楚民,然后發些干糧和信鴿往道路兩側的密林中一躲,成天往山下觀望就可以了。
楊端和一邊看著情報一邊對照地圖:
“楚軍在埠城一線已集結了三十余萬軍力。”
“另外十萬軍力分設在陶城及臨城一線,并征集大量勞力前往這兩線構筑防御。”
“汝水一線只余少量兵力駐防,其中城父、汝陰兩城或各五千余人。”
沈兵點了點頭。
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
這時代的古人往往就是這樣,一打仗就是構筑工事或建城墻,于是各國之間才會出現大量長城。
嬴政為了能防住匈奴,還將這些長城連成一片。
這工程要是放到現代那就是妥妥的“馬其諾防線”,是屬于消極落后的絕對防御思想。
但在古代這種平面戰爭還真有用,比如長城就一次又一次讓匈奴卻步。
然而,沈兵不是這時代人,他當然知道有什么方法對付這種消極防御。
這時,一名信差送來了一封密信。
楊端和打開一看,卻是嬴政送來的。
他看完后就略帶為難的皺眉說道:
“大王詢問我軍情況,尤其是糧草。”
“該如何回復才好?”
之前為了避免情報泄漏,比如楊端和派人送信給嬴政,說這是沈兵精心安排的引蛇出洞之計云云……
一旦這信差在路上出什么狀況被楚軍或是盜賊截獲,那便是功虧一簣。
這情況很有可能發生,因為從楊端和處到邯鄲那一路都是楚、魏、趙三境,不久前全是秦國的敵人。
若是給嬴政假情報,那又是欺君之罪。
于是楊端和干脆什么都不說。
這下嬴政來信詢問,卻是不回也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