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仞提醒了聲:
“副將已是五大夫了,為大夫之尊。”
從五級爵大夫起,之后什么官大夫、公大夫到五大夫為止都是大夫。
而五大夫就是大夫之尊,再往后就是庶長。
那蒙武打了那么多年的仗都這把年紀了也只是左庶長而已,也就是比沈兵高一級……也就是說沈兵現在已妥妥的高爵者籍甚至在高爵者籍里爵位都算是高的。
接著仞就送上一個托盤,說道:
“這是副將的五大夫驗,監御史親自送來的。”
沈兵又嗯了聲,揉了揉酸痛的箭傷,問:
“戰況如何?”
仞回答:
“我軍已南下攻占了南照,又東進攻往壽春,距壽春不過五十里之遙。”
沈兵隨手翻開地圖看了看,就暗自點頭。
楊端和不愧是跟隨王翦多年的老將,知道要攻壽春首先要占領淮河上游城邑。
這南照就位于淮河上游,到時要水淹壽春或是截流攻城,南照都可以做為一個據點。
沈兵想了想,又問:
“這楚王……還在壽春么?”
仞拱手回道:
“屬下不知。”
“不過傳聞昌平君正在各處奔走游說。”
秦軍已在楚國各處布下眼線,昌平君這個叛徒到處走當然逃不出這些眼線的監視。
仞這么一說沈兵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昌平君在外游說,其意定是希望楚國各族團結抗秦。
這么一來就說明楚王負芻沒有離開壽春,否則昌平君就不需游說。
沈兵暗想:楚王負芻就這么完了。
果然,兩天后楊端和就帶著十萬大軍順利的包圍了壽春。
楊端和甚至都不需要截流也不需要水淹。
在所有人都以為楊端和會一路東進趕往壽春時,楊端和卻突然一夜疾行趕到淮河并乘著夜色渡過淮河。
楊端和渡過的位置應是景氏的封地,原本應有楚軍防御。
但楚國各族人人自危收兵不戰,以至楊端和渡過淮河竟然未損一兵一卒,據說只有兩匹馬掉入河內被水沖走。
這也不知道是楚軍沒發現還是有意讓秦軍過河。
沈兵認為是發現之后卻不阻止。
此時正是戰局緊張的時候,景氏當然會派探子沿河觀察。
但即便是發現了秦軍要渡河,景氏也知道秦軍是為攻壽春。
若這時出兵阻止……豈不是要用上景氏所有兵力與秦軍決一死戰?
景氏又怎會做這種傻事?
于是發現了也權當不知,任由楊端和一行渡過淮河。
秦軍一旦渡過淮河,那包圍壽春便簡單了。
壽春與汝陰類似,也是建在河道彎曲處,這樣就三面由淮河包圍只有一面朝連著大陸……楚國水系發達很喜歡這樣建城。
這樣建城好處很多,比如利于航運也利于防守,同時還不會成為像陳城一樣的“死城”。
然而,一旦敵人從別處過了河其優勢就蕩然無存。
此時的楊端和就是這么做,在上游過河然后帶兵突然出現在陸地一側將其封鎖,壽春立時就退無可退有如甕中之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