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這么做的目的,為的就是讓楚軍不知北營的實力,以為北營還是只有兩萬大梁兵。
楊端和想也不想就應下了,因為這的確就是小事一樁。
于是這兩夜,天色一黑兩萬秦軍就悄無聲息的通過浮橋增援進了北營,然后第二天天亮前又悄悄折返。
沈兵及大梁兵則依舊我行我素平時該怎么做就依舊怎么做。
帶兵來增援的卻是楊端和的部將李巖。
原本楊端和不需要派李巖這個將軍來,因為此時的李巖已是將軍而沈兵依舊是副將,這會存在指揮上的問題:北營是聽李巖指揮還是沈兵指揮?
但考慮到北營一旦遭到進攻就很可能是敵人的兩面夾擊,所以北營實際上是需要兩個人指揮,否則會手忙腳亂顧首不顧尾。
另一方面,則是大梁軍的軍制與秦軍軍制及戰術有很大不同……秦軍是簡單的伍人一伍兩伍一什,而大梁軍則是根據鴛鴦陣進行編制。
如此一來,只用一人指揮同樣可能出問題。
這也是之前楊端和讓大梁軍獨自守淮北的原因之一。
實戰中大梁軍往秦軍隊伍中一站,其它的不說,就連隊伍都顯得不整齊了。
這并不是優點,但沒有盔甲防護薄弱的大梁軍也沒辦法。
因此派李巖指揮秦軍作戰是不得已而為之。
不過楊端和卻給李巖一個命令:
“一切事務聽從沈兵安排,不得有異議。”
李巖應聲從命。
此時的李巖是服氣的。
先不說沈兵在牽城水戰中救了他一命……其實牽城水戰盡管沈兵救他一命李巖心下還是不服,他依舊以為沈兵不過是仗著點小聰明和運氣而已,論資排輩何時才能輪到沈兵指揮。
但是在沈兵設計突襲汝陰并以三千人力抗楚軍七萬大軍后,李巖就知道自己確是與沈兵相去甚遠。
能設下引蛇出洞這等妙計便是有謀。
能以三千軍力抗楚軍守住汝陰便是有勇。
有勇有謀,他李巖憑什么看不起沈兵?
心下雖是這么想,但好面子的李巖在面上卻沒表現出來,見到沈兵時也只是拱了拱手就算打招呼。
不想沈兵卻迎了上來,恭謹的施禮道:
“屬下見過將軍。”
“上將軍曾問過屬下希望誰來領軍,屬下便想此人非將軍莫屬了。”
“如今當真是將軍前來助我,屬下便放心了。”
這話讓李巖有些意外。
李巖之前對沈兵可沒什么好臉色,若是讓沈兵選的話怎么也不應該選他吧?
不過想想,李巖又覺得沈兵說的是真話。
因為眾所周知此時的沈兵深得大王器重,便是楊端和也要讓他三分,選個一同作戰的將軍又能算什么。
想到這,李巖的面色當下就緩和下來:
“副將過獎,李巖不過是莽夫一個……”
沈兵打斷了李巖的話:
“將軍莫要如是說。”
“將軍帶兵十余載對行軍布陣研究頗深,屬下早有耳聞。”
“如今城寨安危便全賴將軍了。”
李巖趕忙回答:
“副將無需如此見外,這本是我等份內之事。”
語氣和舉止間立時就十分客氣。
古人其實很好騙,只要說幾句客套話分分鐘就推心置腹了。
雖然也有像昌平君那種城府深的,不過畢竟是少數。
沈兵這還不為了打起仗來彼此間好協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