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則今趟卻是淮北缺勞力,那沈兵便是有三頭六臂,還能變出勞力來不成?”
楚王啟微微點頭表示同意。
他也是這么想的,但始終還是有些不放心。
于是派出探子去淮北打探并監視沈兵。
各方消息從四面八方傳到楚王啟這,報上消息都一樣:
“沈兵正讓兵士趕制水車。”
“由燕國調來的麥種已到壽春,但尚未耕種。”
……
聽到這些消息楚王啟就稍稍放心了些,說道:
“這沈兵倒也奇怪,壽春又不缺水,這沈兵趕制大批水車又有何用?”
楚王啟這說的也是。
壽春一帶是淮河水系,支流多不說還修筑了許多灌溉設施,再加上又沒有像趙國一樣的干旱,大多田地都不需要水車。
這也是水車在楚國沒有流行的原因之一,只有些特殊地區比如田地高于水源原先放棄種植,引進水車之后這些高田就可以種植。
然而楚王啟沒想到的是,這水車恰恰是最有用的。
這幾天沈兵先是制出了水車利用水力鼓風。
這對沈兵來說是個很簡單的玩意。
其實說簡單也著實不簡單,因為這需要一個“凸輪機構”。
簡單的說就是如果直接將杠桿裝在水車上……雖然也可以推得動,但因為水車轉動大致是勻速而推動杠桿時杠桿本身又有角度變化,于是推力大小不一致。
這會造成風力大小不一且杠桿及皮囊損耗便成級數增加,尤其若水力不足,杠桿角度最大時還容易卡著推不動……
于是就需要一個“凸輪機構”的轉動來使杠桿受一個大小方向一致的恒力推動。
推的問題解決了,拉的問題也就簡單了,只需要在另一個方向同樣一個杠桿只不過用麻繩往回牽就可以。
于是水車一轉,那被稱作“橐”的玩意就很均勻的一前一后往高爐里鼓風。
這一幕只看得弁和欠兩人愣在那半天也沒反應過來。
事實上不只是他們兩個,冶鐵作坊里的其它工人個個都是半張著嘴巴吃驚的看著這玩意。
好半晌,弁才反應過來,他連聲贊道:
“事將所制此物大好。”
“如此一來便解決了鼓風大事,甚至我等還可以制出更大的水車推動更大的橐。”
“于是……”
說著就連弁自己的瞪大了眼睛,然后將信將疑的問著沈兵:
“副將,此法煉鐵,其質量是否會比人排更佳?”
沈兵在心下暗贊。
這弁還算有些本事,知道如此推斷。
要知道以往用人力鼓風會存在風力不足且大小不一的情況,于是煉鐵時高爐內的溫度很難上升且充分將碳氧化,由此導致煉出的鐵碳含量偏高。
現在改用水力推動的“水排”……人力鼓風稱“人排”,另外還有分別用馬力、牛力的“馬排”、“牛排”,用水力被稱作“水排”。
這就意味著只要水力足夠大就可以推動更大的橐。
當然它也有限度,若是盲目追求風力而妄自增大,則橐皮就易破裂。
水排可以吹進更大的風,接著就有更高的爐溫及將碳氧化的概率。
雖說還不能因此煉出品質上佳的鐵,但有所改善那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