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與百姓交換?”
正好楊端和也許久沒回壽春了,打算去看看,于是帶著親衛便去尋沈兵。
一路上看到許多水車,楊端和還暗自奇怪:
“這水車如何會建在城內?難道城內也要用水車屯田不成?”
不過他也沒細想,找著沈兵時就問:
“副將,這舂米一事你可有仔細估量過?”
“舂十袋米可要耗不少時日……”
沈兵沒跟楊端和多做解釋,只是把楊端和帶到水車前,然后演示了下水車舂米。
楊端和見那木槌自己一上一下的舂米不由大驚:
“竟有此等物事?”
“難怪副將會以舂米換屯田。”
“不僅省卻了百姓舂米之苦,還可解決屯田之憂,此法大妙!”
楊端和這段時間正在為屯田的事發愁呢。
嬴政從邯鄲那運了一船船的春麥種來下令屯田,可卻沒說怎么屯……
若是往常,這問題似乎也容易解決,二十萬大軍解甲歸田,再抓些勞役另外補充些百姓也就夠了。
然而此時秦軍剛取下淮河防線立足未穩,勞役需要構筑工事、封鎖河道、制作投石機,二十萬大軍要沿河布防。
否則楚軍只要殺個回馬槍,秦軍只怕便要大敗。
而春麥種便急于在這段時間屯田,誤了農時只怕就沒收成……楊端和的想法是盡快完成布防,再看看能否擠出一些兵力用于屯田。
這也是他在淮河沿線忙得團團轉的原因。
但此時一回頭,卻發現沈兵已輕松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然而沈兵卻苦笑道:
“然則告示發出后卻無人響應,至今也無楚民來舂米。”
楊端和想了想,就說道:
“這或是楚民心有疑慮。”
沈兵不解:
“心有疑慮?”
楊端和拿出告示又看了一遍,點頭說道:
“便如我看到告示的反應一般,大多楚民看到告示后也會如是想。”
“這秦軍莫不是瘋了?天下豈有這等好事,又是幫著舂米又是給糧屯田……只怕其中有詐。”
沈兵不由“哦”了一聲。
這卻是開出的條件過于優厚了,優厚到讓人不敢相信。
再加上他們又是秦軍,作為新征服楚地的秦軍應該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才正常,哪有像現在這般“和藹可親”。
于是楚民當然會想,這十袋米莫不是舂完了就拿不回來了吧?
接著就要作為勞役去屯田了吧?
十二稅一?
只怕是口頭應了,到時秦軍要是不給,誰還敢去刀口上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