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應知道大多是何人需要用紙!”
這么一說扶蘇就無言以對了。
因為要用紙的絕不會是什么在田地里耕作的百姓,甚至都不會是普通的讀書人……
原因很簡單,普通的窮苦讀書人考慮成本問題依舊會使用竹簡,不過就麻煩些、不夠輕便而已。
之所以有人拼著餓肚子買紙,那是圖新鮮趕時髦,并沒有到非用不可的地步。
所以大多數需要用紙的卻是有錢的達官貴人。
比如扶蘇,自從有紙后他行文作畫就再也沒用過竹簡了。
所以此時紙價貴那妥妥的是劫富濟貧……劫了達官貴人的富,濟沈兵這個貧。
等到有一天,教育普及率高了普通老百姓都會寫字對紙也有需求了,那時紙價才會影響到普通百姓。
接著沈兵又加了句:
“不過,若是公子想要用紙,卻可隨時來取。”
扶蘇“哼”了一聲沒回話。
扶蘇自己也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他十分看不慣沈兵的作為卻又說不出沈兵哪里有錯。
事實上不只說不出沈兵哪里有錯,反過來扶蘇還認為沈兵說的是對的。
或許,這才是扶蘇不習慣的原因……他潛意識依舊站在淳于越一方,沈兵是對的也就意味著淳于越是錯的,于是沈兵就應該是敵人,至少是思想上的敵人。
接著,扶蘇看到許多貴族子弟被集中在大堂里抄寫……
這時期會識字的基本是貴族子弟,如果說有例外的話就是儒家。
此時的儒家雖然因為其思想不成熟且不切實際養出許多迂腐的大儒,但其進步之處就是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
所謂的“有教無類”就是不分貴賤賢愚,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教育。
這在受教育權基本被貴族壟斷,普通百姓只能一代又一代的種田、受剝削、受壓迫的時代簡直就是個福音。
于是,許多布衣就成為儒生學習治國的道理,接著受舉薦進入官場走上仕途。
不過這情況畢竟是少數,集中在大堂內的絕大多數依舊是貴族子弟……壽春是完整的投降的,于是遺留下許多原楚國的受過教育的貴族子弟。
扶蘇驚問:
“副將何故將他們集中在此受刑?”
沈兵回答:
“稟公子,只是抄寫些東西罷了,并非受刑。”
不過想想,沈兵自己也覺得他們這樣子與小時被老師罰抄時頗為神似。
扶蘇拿過一張“告示”看了看……確切的說應該是“傳單”。
只見上面有配文字的幾小格畫,大概說的是楚民只要到淮河向秦軍投降,就可以得到一塊田及一片宅地,且有新式農具從事生產,能享受更好的生活。
扶蘇看著不由笑了起來,道:
“副將此舉是希望以此勸說楚民投秦?”
沈兵回答:
“正是,公子以為不妥?”
扶蘇搖著頭抖了抖手中的“傳單”,略帶得意的笑道:
“若此物能讓楚民投秦,我等又何需勞師遠征斥之數十萬大軍。”
“副將將此事看得過于簡單了。”
“副將需知,欲要楚民來投,唯有仁德二字。”
沈兵只笑了笑沒回答。
他認為扶蘇應該將“仁德”換成另外兩字“利益”。
國家之間講利益,百姓也同樣也是跟著利益走,尤其是中原各國沒有外族仇恨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