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似乎有些不想聽,隨意回了句:
“無非便是狼、鹿、花之流罷了。”
其實扶蘇不是不想聽,而是不樂見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再次被擊得粉碎。
沈兵點頭道:
“雖是不同卻也相去不遠。”
“曾有漁民捕來魚養于木桶,因桶內水為死水是以魚不久便會相繼死去。”
“然一日漁民將一要以魚為食的鯰魚一同置于木桶,卻發現魚四處躲避,結果反而能活數日而不亡。”
“狼、鹿間也有此現像,若林中無狼,鹿便無需因躲避狼的追捕而奔跑,反而失去了活力甚至壽命縮短。”
扶蘇不由笑了起來:
“副將之意,是說若無戰爭,百姓壽命會因此縮短?”
“百姓只需有溫飽即可活,豈會需要戰爭?”
“扶蘇未曾聽過如此荒涎的說法。”
沈兵搖頭道:
“屬下并非此意。”
“屬下以鯰魚和狼作喻,指的是若沒有戰爭,社會便會因缺乏動力而進步緩慢。”
“甚至會停滯不前。”
扶蘇抬頭震驚的望向沈兵,問:
“副將何出此言?”
“世人皆視戰爭為洪水猛獸,唯獨副將以為它可使社會進步!”
沈兵解釋道:
“所謂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公子試想,若天下太平百姓富余,又何需思考如何讓田地產出更多作物?”
“又何需制出手鋸等工具伐木并制出各種攻城器械?”
“又何需在你爭我奪之間筑起城墻并著出兵法及治國之道?”
“更不需制作兵刃、盔甲、箭矢等物。”
“公子以為然否?”
扶蘇不由愣住了。
沈兵說的是,如果當真沒有戰爭,百姓要做的其實就是種田吃飯織布穿衣。
甚至如果沒有戰爭,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于是也就不會有治國之道。
那這什么儒家、法家等思想也都是無用的,只需“無為而治”就行了。
這便像極了那被鯰魚追趕的魚群以及被狼追趕的鹿群……因為有鯰魚有狼在追殺著它們,于是它們才會進步。
人也是如此。
因為有戰爭威脅著他們……一旦失敗就很可能被奴役甚至死亡,于是才不得不進步、不得不改革、不得不前進,于是社會才會發展。
思考良久,扶蘇才若有所思的嘆了口氣,點頭道:
“好一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世間之事莫過于此。”
“副將所言有理,扶蘇受教了!”
頓了下,扶蘇又問:
“副將所言扶蘇從未聽聞,不知卻是何家所言?”
沈兵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