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啟費盡心機與項燕一唱一喝,其實是有借機將各貴族權力收為己有的之意。
雖說將百姓管理權收為中央并非將軍隊收回。
但可以想像,勞力、稅制、兵源等全都是來自百姓,若失去了底層百姓那些貴族及軍隊其實都是空中樓閣,各種權力收回至中央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楚國貴族又是何許人也!
楚王啟會想到這些,老奸巨滑的貴族們又怎會想不到?
項燕話音一落,大殿中便鴉雀無聲,各貴族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雖是心照不宣但都明白了楚王啟的用心。
楚王啟見貴族不搭話,就進逼了一句:
“諸卿以為上將軍提議如何?”
“我等可以如秦國一般收取稅糧,雖是少了些卻可解百姓流失之憂。”
“正所謂‘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當下秦軍大軍壓境,我等若不變法合力抗秦,只怕……”
后面的話就不需要楚王啟多說了,以楚國如此分散的力量當然難以抵擋秦軍的進攻。
從客觀角度來說,楚王啟這話的確有道理。
秦軍只二十余萬兵,而楚軍卻有四十萬。
雖說楚軍素質不如秦軍,但以兩倍的兵力也不至于到要亡國的程度。
所以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團結。
但自古以來“不團結”都無法像楚王啟所希望的這樣,輕輕松松幾句話再加上外來的一點壓力就可以解決。
幾乎所有的“不團結”都是需要戰爭、鮮血和鎮壓才能化解。
原因很簡單,貴族有貴族自身的利益,而且他們代表的是一族而不是自身。
比如昭恤要考慮的昭氏,必須昭氏所有人同意。
同理屈惟、景檉等也是如此。
也就是說與會的這些人甚至沒有話語權,他們得回去與族人商議。
于是,楚王啟這一句“變法”說起來簡單,卻需要成千上萬的人認同。
正所謂“眾口難調”,這本身就不可能達成一致。
更何況各貴族還有其它的擔心:
今天若是把百姓的管理權交上去,明天是不是就要把兵權交上去?
兵權若是交了上去,楚王啟為免后顧之憂,是不是就會把各貴族架空甚至尋了個借口滿門抄斬了?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一個不好就要“滅族”,怎么可能輕易把刀柄遞到別人手里?
就算是楚王啟也不行!
沉默了一會兒,昭恤就拱手回答道:
“回大王,微臣以為……”
“以變法解百姓流失之憂或是可行。”
“然各地貧富不均、占地不一,是以屬下認為應以各族不同形勢各自變法。”
“如此方可輕重得宜。”
各貴族紛紛稱是。
這一下就把楚王啟給噎著了……變法就應該是自上而下全國統一的變,各地貴族自己變,依舊是各行其法那還變什么法?最終不還是各族割據無法統一調配?!
但楚王啟也毫無辦法。
因為昭恤說的也有道理,若只是為了解決秦楚制度平衡問題拉回百姓的話,的確只需各族自己變法就可以,何需你楚王啟參與?
另一方面,此時楚王啟手中可用之兵不過十萬,與三大族的兵力相差不多,于是說話的份量也小得多。
因此楚王啟心下雖怒卻也不敢發作,這朝會也就這樣郁郁而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