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其實事實并非如此,以弩或床弩克騎,甚至以步克騎都只是權宜之計,當騎兵發展到一定程度且戰術成熟的時候,這些東西就只會是一堆廢鐵。
別問沈兵如何知道這些,宋朝還有更多以步克騎的先進裝備,但最終還是被蒙古打得滿地找牙。
在眾人都為沈兵制出有新裝備提升戰力而歡呼雀躍時,有個人卻保持著懷疑的態度。
這人就是王賁。
初時沈兵以新鐵改造弩及箭矢時王賁還不覺得有什么。
畢竟秦軍裝備的弓弩數量十分龐大,改造弩箭都是正常的。
但是等沈兵制出床弩時,王賁就覺得有些不對勁了。
當天下午他就找到了沈兵。
他拱手對沈兵說道:
“屬下見將軍制出床弩,似是有意以弩克騎抵御匈奴?”
沈兵回答:
“正是如此,校尉可有異議?”
王賁反對道:
“將軍明鑒。”
“屬下以為以弩克騎雖看似可行實則不得其法。”
“蓋因匈奴戰法深諳‘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以弩克騎只怕……”
沈兵心下不由暗贊了一聲,這王賁果然有兩把刷子。
匈奴騎兵的戰術其實說實在的就是一句話“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這并不是匈奴熟讀孫子兵法,事實上此時的他們甚至沒有文字……史記記載,匈奴“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
也就是沒有文字書籍,但有自己的語言。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不知道什么孫子兵法。
然而,他們長期在草原彼此征戰使其養成了像狼群狩獵一樣的戰術,發現落單的敵人或是薄弱處就一擁而上,若強大的敵人出現在面前要決戰時又一哄而散……
這由物競天擇演化出來的戰法其實暗合孫子兵法,甚至可以用“化零為整、化整為零”這現代的游擊戰術來描述。
因此漢武帝時期幾乎每次遠征匈奴都在做同一件事:尋找匈奴主力。
王賁提出的問題就是:
若匈奴是這樣戰法,以弩克騎甚至制出威力巨大的床弩能起作用嗎?
匈奴人會傻到以騎兵沖擊秦軍弩陣甚至床弩?
不會!
而部隊若是過于依賴弓弩而又缺少騎兵,就會產生一個嚴重的問題:補給困難。
原因很簡單:這些弓弩乃至床弩,隨便一次齊射就是成千上萬枝弩箭,這些弩箭在作戰時看起來是爽,箭矢如蝗蟲般的飛向敵人。
但這些射出去的箭矢全都是用馬車一車車運來的。
匈奴人若是依靠騎兵的高機動性避開秦軍的主力四處攻擊補給線怎么辦?
若弩箭不足,這些弩、床弩又能發揮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