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說的沒毛病,其實就是現代國家常用的一招:利用外部矛盾來轉移內部矛盾。
這招很好用。
尤其趙人數百年來深受匈奴之害苦不堪言,王柏、雷檜兩人也是其中之一。
對趙人而言秦軍雖是可恨,但終究還是同族同根,而匈奴卻是蠻夷、是野獸……再怎么也不應該因為對秦軍有怨恨助匈奴入關殘殺中原百姓。
更何況沈兵還承諾以秦人的待遇對待原趙國勞役,那就更沒什么好說的了。
于是王柏和雷檜沒有半點遲疑,當下就應了下來:
“將軍放心,我等自當約束勞役遵從將軍吩咐!”
兩人不辱使命,在奴役面前一番痛陳厲害,就將在這些奴役的仇恨暫時放下了。
當然,這里只是“暫時”。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趙秦之恨是數十年積累歷經幾代人直到現在,不是說放就放。
秦人也尤其防備趙人,相比起魏、燕、韓、楚等國的勞役,對趙人特別苛刻。
于是就形成惡性循環。
但仇恨這東西,最忌諱的就是一開始放不下。
若是有個開頭并形成了一種群體效應,比如由趙人組建的床弩兵服從命令、英勇善戰獲得了秦人的認同,于是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接著就進入良性循環。
時間一久,那以往仇恨什么的自然而然的就忘了,有時回頭想想都覺那算不上大事了。
甚至他們還會主觀上為秦軍尋找籍口:
戰場上哪有不死人的?秦軍殺了我等家人,趙軍何嘗沒殺過秦軍家人?
長平坑殺數十萬趙軍?
若趙人俘虜數十萬秦軍……以當時情形或同樣以坑殺了之!
于是這仇恨也就慢慢化解了。
沈兵的做法再次讓扶蘇心生敬佩。
因為這事要是讓扶蘇去做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以“仁德”對之,然后經過長時間的感化最后怎么怎么著……
這么做或許會成功,但卻需要很長時間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但沈兵只是利用了下外族矛盾再來點恩威并施就短時間內輕松做到了。
所謂的恩,就是以秦人待之。
所謂的威,就是同樣以秦律約束。
這說是儒家那一套吧,細說起來也有,比如此時的秦國沒有誰敢以秦人的待遇對待趙人尤其還把他們編入部隊。
但同時也有用到法家,比如用法律去約束。
一時扶蘇都有些糊涂了,到底是法家還是儒家?
亦或是沈兵自創的采各家之長?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沈兵這一套的確有用。
因為新組建的床弩兵甚至比秦軍還賣力。
往后的實戰也再次證明趙人在軍事素質上確有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