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等與之壓價,則布匹價格越發低賤,百姓豈非損失過甚?”
沈兵回答:
“所以不能降價,而應收購!”
扶蘇驚問:
“將軍此言何意?”
沈兵解釋道:
“按正常的價格,是我售四十五錢他售四十錢。”
“他以三十八錢出售,我若收購了便可每匹賺兩錢……”
扶蘇聞言不由一愣:
“將軍之意,是我等收購對方手中布匹?”
沈兵點了點頭,道:
“正是。”
胖子屯不解的問:
“將軍!”
“我等分明可以以十余錢的成本制出一匹優布,為何還要以三十八錢買進一匹劣布?”
沈兵回答:
“這便是購買力問題。”
“我等若是彼此壓價,雁門郡大批需要布匹的人便會在這壓價中買進。”
“于是購買力便由此下降。”
“但若我等全面收購而其它人卻買不到,對購買力便沒有多大影響。”
“待我等將價格調回原價時,便是那些低價買進的劣布都能賺錢。”
扶蘇有些被繞暈了,臉上似懂非懂的。
但胖子屯聽了卻恍然大悟,連連點頭表示贊同。
這其實并不復雜。
說到底就是主動權完全在沈兵手上,沈兵因為能造紙又有水力織布的暴力所以資金充足。
除非對方富可敵國……其實就算富可敵國可能都拼不過沈兵。
在這情況下打價格戰,對方那就是“沒死過”的狀態……沈兵每收購一匹布對方就損失一筆錢,直至買到他沒布賣為止,到時那價格還不是隨沈兵怎么定?
而在這價格戰期間,只要沈兵收購得夠快,真正需要“織布”的“剛需”根本就買不到布。
于是“剛需”依舊是“剛需”,他們只能等到價格回調時再購買。
這其實是對百姓的一種保護……因為“剛需”沒有被過度釋放,所以百姓手中的布只要等價格戰打完,依舊可以賣到四十錢。
唯一損失的,就是那企圖與沈兵打價格戰的家伙。
雖然沈兵此時還不知道他是誰。
于是沒什么好說的,沈兵火速運一批紙到太原郡出售。
之所以不運到雁門郡而是運往太原郡出售,是因為沈兵擔心引起這奸商的注意……如果他意識到紙和布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因此察覺到對方的實力而激流涌退,那沈兵就失去一條大魚了。
正如之前所言,紙這東西是“劫富濟貧”,所以沈兵嫌錢也嫌得心安理得。
紙脫手很快,只幾天的功夫就籌集到資金。
再加上之前賣布的盈余一并送到蒙良手里,然后沈兵就下達了收購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