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務工的工人和游民大多屬于“散戶”狀況。
這也是古時人口流動不大的原因之一。
實際能算進云中郡戶籍的就只有兩萬余從代郡逃來百姓。
這數字顯得有些寒磣。
不過這狀況很快就出現改變……
中原各地糧食已經成熟,蒙武當下就帶著磨刀霍霍的二十萬大軍朝燕國開拔。
之所以是燕國而不是代國,是因為燕國才是北方的重點。
眾所周知代國是倚靠燕國而生,如果滅了燕國,代國就有可能不戰而降。
反之滅了代國卻未必有此效果。
所以當然是將兵鋒指向燕國。
另一方面,在此之前因為燕國敗于秦國且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秦逼著向百姓“借糧”,燕王喜已經是天怒人怨無人愿為其作戰……進攻燕國時機正好。
至于嬴政之前所說的“給糧就不攻燕國”……那不過就是騙小孩的把戲罷了,只有燕王喜才會信。
沈兵不知道秦、燕之間的大戰,他只知道蒙恬上陣了。
此時的蒙恬三十歲,在此之前因為破齊有功拜為內史……京城的最高征政長官。
或許是因為在外征戰有王翦,所以之前蒙恬一直都在咸陽為官。
直到此時嬴政才將蒙恬派上戰陣隨其父蒙武一同出征。
這一來就不用想了……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燕國處于元氣大傷還未恢復的階段,而秦軍卻如日中天,又有蒙恬指揮,這一仗可以說毫無懸念。
事情果然如沈兵所料。
蒙恬第一時間就派兵直插燕、代兩地之間分割了兩國的聯系,另一面蒙武則將燕王喜包圍在都城內且只圍不攻。
燕王喜這才明白之前一次又一次“借糧”給秦國有多愚蠢,這豈非自斷活路?
被圍在城內的燕軍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空空如也的糧倉發呆,糧食雖然成熟了但都在城外被秦軍收割……
出城搶糧嗎?
除非打贏駐扎在城外的秦軍。
守在城內嗎?
只有餓死一個結局。
于是,燕王喜就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投降。
如果燕國是這個結局,那么代國自然也逃不脫投降的命運,除非趙王愿意逃往北方匈奴地界。
這形勢已經十分明朗了,就算是不問政事的百姓也十分明白。
于是代國百姓一窩蜂的四散逃跑。
確切的說不是“四散逃跑”,他們逃跑的方向絕大多數都是云中郡……
云中郡是代國百姓的故鄉,且一早就宣傳過愿意收容并善待他們。
更重要的還是早就有人逃到云中郡還傳回消息他們的確在那受到優待。
古時信息封閉沒錯,但事關百姓生死,他們會不顧一切的打探到消息。
于是云中郡的百姓且還是原籍百姓就在這段時間迅速增多,沒過多久人口就增長到十萬且還在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