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像雁門郡這種地處北方一年只能種一次糧的地方就比較吃虧,一年就收一次稅糧。
這稅糧要是換算成錢的話值兩百萬錢就差不多了,然而這只是云中郡紡織作坊一個月的利潤。
而且這還是在養活了十余萬人基礎上的純利潤……云中郡十余萬人已經拿到了每日用糧食或錢發放的工資。
這就是工業的魅力,尤其周圍還處在半奴隸半封建社會,云中郡強大的技術優勢會使其迅速暴富。
過了好半晌扶蘇才平復過來,問了聲:
“將軍打算如何使用這些錢?”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修路搭橋、水利設施、教育、治安,以及強兵……”
有句話叫“想致富先修路”。
工業發展圖的就是商業,而商業互通有無就需要良好的交通。
此時的云中郡路窄難行,一百六十余公里的路趕馬車也需要走三天左右……這幾乎是步兵的行軍速度。
通常趕馬車運輸雖不及騎兵的行軍速度但卻相差不大,日行八十里沒太大的問題,尤其運輸的還是重量較輕的布匹。
這增加了運輸成本不說更重要的還是限制了云中郡的發展速度……比起運輸成本來說,沈兵更看重的其實是時間成本,時間才是一切。
水利設施就不用多說了,對云中郡的工業和農業都有利。
至于教育……現在只是工業革命的開始,再往后云中郡就需要大量的合格勞動力,這沒有教育是做不到的。
這一點沈兵是深有體會。
確切的說體會最深的蒼……對工人的培訓是由他一手負責的。
正所謂“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人多了就什么人都有。
雖然對織布機的操作、水車的維護等一系列工作都沒有多大的難度,但此時的百姓普遍處于未開化狀態……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沒讀過書,一出生接觸的就是種田挖地,于是會的也只有種田挖地。
女工操作織布機還好,那是她們擅長的。
男工要是想將他們轉化為工人,就算是手把手教卻往往是一起身就忘,或者一轉身就不知道該干什么了。
這其實就是因為缺少教育的原因,思維、智力及手腳協同等都跟不上,以至于相當一部份人最終還是只能去種田。
此時只是水力紡機就這樣,若有一天發展到大機器生產會是如何?
于是教育問題那是刻不容緩。
治安問題則是因為各方百姓集中在云中郡還沒穩定,相對來說還比較混亂,偷竊、占用、強搶等作奸犯科的事還有不少。
若不加強管理整治一番很快就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強軍則是最終目標……沈兵所做這一切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打造一支軍隊,一支強大到足以保衛云中郡乃至開疆拓土的軍隊。
從目前云中郡的情況來看,也該是擴大軍隊準備從匈奴那圈更多地的時候了。
否則,等代國被滅再來個十數萬百姓,云中郡只怕就要被擠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