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方略便是保存實力以待匈奴主力。”
“若想保補給不失,便只有使用‘霹靂火球’。”
“公子以為該如何選擇?”
其實沈兵這也是無奈之舉。
因為“霹靂火球”這東西是作為秘密武器要用來對付匈奴主力的,輕易使用便會壞了大計。
所以要么別想著匈奴主力,要么就得狠下心等匈奴上鉤……二者只能取其一。
明眼人都知道該取前者。
但這又與扶蘇自小所學的“仁義治天下”的大道理相悖,所以扶蘇只能嘆了一口氣不再多言。
沈兵又補了句:
“這便是戰爭。”
“若要以仁義之道解釋戰爭,公子只怕終其一生也難以如愿了。”
扶蘇默默的點了點頭。
他也漸漸明白了這個道理。
因為若當真“仁義”便能得天下,這專事燒殺劫掠的匈奴生存至今且還如此強大又是何道理?
他們又哪里講仁義道德了?
若與匈奴講仁義,和與虎謀皮又有何區別?
事實擺在眼前,扶蘇還能爭辯什么?!
除了補給隊之外,沈兵還在戰術上也表現出弩箭不足的樣子。
簡單的說就是“增兵減灶”之計……開始幾天秦軍給勁用弩箭射,匈奴騎軍一進入射程就反擊。
其后就慢慢表現得保守,最后甚至只用盾牌和騎兵阻止匈奴的騷擾而不用強弩。
事實上秦軍的弩箭遠沒有到不夠用的時候。
原因是沈兵一路上讓兵士注意回收射出的弩箭甚至是匈奴射來的箭矢……弩箭與弓箭不同,弓箭是由羽毛制成,其對羽毛要求較高。
糾其原因,主要是弓箭彈道彎曲在空中飛行的距離較長受風力、空氣阻力影響較大。
若羽毛不好就很容易影響箭矢射出的準頭和射程,最好的箭矢應是匈奴的雕翎箭,中原各國則主要使用雁翎箭。
這也是匈奴騎射更遠的原因之一。
因此弓箭箭矢一般用過之后就無法再使用……羽毛膨松凌亂,即便能射出也因阻力過大沒有準頭沒有殺傷力。
弩彈道平直受空氣影響較小,對箭翎要求較低,所以就有廉價的木羽、鐵羽,甚至不需要箭翎都可以發射……只要尾部加上一點毛邊或是纏上一小段麻布就可以。
這么做是為了增加尾部在空中飛行時的阻力。
尾部阻力更大,就能保持箭頭朝前的飛行姿態而不會在空中打滾。
因此弩箭是完全可以重復利用,甚至匈奴射出的箭矢收集起來進行簡單的加工,比如裁成弩箭的尺寸尾部增加點阻力,馬上就可變成弩箭使用。
這樣改制的當然會有些質量問題,尤其匈奴使用的青銅箭頭在使用一次后就更脆易折,但有總比沒有強作為備用弩箭尤其對付匈奴騷擾性進攻最為合適。
于是表面各種跡像看起來秦軍弩箭已是后繼不力,但其實秦軍弩箭依舊十分充足,至少與匈奴主力打一場大仗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