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沒回答。
匈奴的兵法雖然不多,但都是脫胎于自然十分實用,比如他們習慣使用的穿插戰術,以及分割包圍,還有化整為零、化零為整及保存實力等,近現代都奉為寶典屢試不爽。
這些天與匈奴騎軍接觸以來,王賁及神武軍就學到了許多戰術,甚至一邊行軍還一邊利用對抗匈奴騷擾的機會練習騎戰。
有句話叫“戰場是最好的學校”,神武軍與最強的騎軍一較量且在生死的壓力下學習,其進步之神速就再也不是中原騎軍能比得上的了。
又等了一會兒,沈兵就下令道:
“背靠黃河收縮防線!”
傳令兵應了聲,拿著令旗就策馬而去:
“背靠黃河收縮防線!”
“背靠黃河收縮防線!”
……
于是秦軍就往中心壓縮并稍稍往南退。
秦軍這動作看在冒頓眼里就有股不祥之感。
冒頓研究過中原戰法,他深知這并不符合中原作戰習慣和原則。
這不難理解。
旦凡被包圍的軍隊都極其忌諱缺乏作戰空間,因為這會造成人擠人堆成一堆無法發揮應有的戰斗力。
所以被包圍時應是盡量守住固有陣地并往外擴張。
這樣一來既能為己方爭取到生存空間又能找到敵方包圍圈的破綻以期突圍。
現如今秦軍卻反其道而行之……這是不是說秦軍有所倚仗?
又或是秦軍有其它破敵之策?
冒頓想的沒錯。
沈兵之所以要收縮防線,一方面是因為手中有“霹靂火球”不擔心“炸”不開生存空間。
事實上,沈兵從始至終都沒擔心被匈奴包圍,他就擔心匈奴不包圍。
在這基礎上,沈兵當然敢在被包圍的情況下收縮防線。
另一方面,沈兵收縮防線是為了讓匈奴更密集……秦軍的防線收縮了,包圍秦軍的匈奴騎軍也跟著收縮,于是隊形就更為密集。
匈奴越是密集,“霹靂火球”就越能發揮作用,或者說越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然而頭曼單于卻沒有想到這一點。
此時的頭曼單于正得意洋洋的看著自己的騎兵有如潮水般的步步向秦軍進逼。
當秦軍下令收縮防線時,頭曼單于想當然的就以為秦軍這是因為缺乏弩箭而采取守勢……應對騎兵時步兵也的確收縮防線采取守勢,因為步兵要密密麻麻的擺出槍盾陣。
這讓頭曼單于覺得戰局以定,打算觀賞帳下勇士屠殺秦軍的情景,于是便帶著親衛登上幾里外一座土丘遠遠的望向河邊的戰局。
頭曼單于沒想到的是,他這舉動卻被沈兵盯上了。
沈兵放眼一望,就見北面空曠處一小隊騎軍軍容嚴整且獨立于匈奴大軍之外。
不用想,定是匈奴首領。
于是沒有半點遲疑,招來王賁下令道:
“看到那土丘處一隊匈奴騎軍了么?”
“開戰后,領上千人飛速將其拿下,不計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