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因為木藝歸墨家……實際上木藝與墨家是兩回事,就像儒家從平民中招生并不意味著平民就是儒家一樣。
墨家是小生產者、手工業者的代表,是一小部份人的集合,而不是隨便抓一個工匠出來就是墨家。
當年魯班還和墨家創始人墨子斗來斗去。
扶蘇之所以反對把木藝甚至冶鐵等加入到教育中去,是因為他覺得這是一門手藝,是需要跟著師傅長期學習才會有所成,加到教育中只是學到皮毛而在將來的生活中不太會用得上。
沈兵是這么回答的:
“學習并非一定要用上,而是一種煅煉。”
“要說用得上,禮樂射御書數也不一定能用上。”
“何況儒家有句話叫‘因材施教’,若是連基本的木藝、冶鐵都不學,我等又如何能得知學生在此方面是否有材?”
“若是不知學生有材,又如何能‘因材施教’?”
扶蘇連說有理,于是也就不再反對了。
其實這根本不需考慮,現代社會的課程里還有“勞技”和“化學”呢,另外還有職高和技術學校也是學習各種技能,所以這當然是有必要的。
一旦學生中發現對木藝及冶鐵特別有興趣的……那就直接送到相關的工廠里當學徒,這不就是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儲備過程嗎?
扶蘇反對將紡織業放開則是從民生考慮,當然是從他的角度。
扶蘇從告示中知道此事后,就匆匆忙忙從學堂趕回將軍府,問沈兵:
“將軍,據聞九原、云中兩郡百姓可經營紡織?”
“此事可當真?”
沈兵回答:
“當真。”
“不只紡織,另外還有舂米、磨坊。”
“除此之外,我還打算放開面食經營,并以錢莊資助……”
話還沒說完就被扶蘇打斷了:
“將軍此著差矣,食物及布業事關百姓吃穿大事,如何能將其將予商人手中?”
“商人皆以逐利為目的低買高賣,若是哄抬物價,最終受苦的豈非百姓?”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讓百姓經營正是為了防止商人哄抬物價。”
扶蘇問:
“將軍何出此言?”
沈兵解釋道:
“若紡織業由我等壟斷,我便可任意抬高價格出售。”
“百姓若是不買便只能買劣布。”
“但若是百姓能成為商人有數家紡織作坊,我若太貴便會有它家賤賣。”
“公子以為如何?”
扶蘇那種說法,其實還是受封建思想束縛想當然的把所有商人當作奸商,想當然的以為他們會聯合起來坑百姓。
但其實這只是規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