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有得必有失,想要將扶蘇留在北地就必須找些借口,而找借口就只能讓其坐大……
兩害相權取其輕,不用想當然還是這么做更好。
沈兵在收到嬴政這些命令后,也是幾分歡喜幾分愁。
首先最大、最直接的好處就是那十萬援兵。
而且這十萬援兵還是由楊端和帶領的河內兵,那可是一路從咸陽打到楚國的老兵啊!
在這世上還有什么比能得到一支百戰精兵更讓人興奮的呢?
沈兵的北地正缺部隊,不想嬴政就派兵來了。
其次就是嬴政所說的那從咸陽直抵九原的直道。
沈兵正愁九原交通不便要修路開道呢,嬴政就來了個“直道計劃”。
這直道是從九原跨過黃河直接往南直抵咸陽,全長700多公里,最寬處有61米,最窄處也有12米。
它除了軍事價值外還有巨大商業價值,九原及云中郡生產出來的東西可以通過此道直達秦國最富有的地方……咸陽。
雖然此時的咸陽還不能算是最富有的地方,但它很快就是了。
因為秦一統天下后還執行了一個政策,他把天下所有的富人全都遷到咸陽。
嬴政是這么想的:
大凡造反叛亂的人都是有錢人,因為有錢才有資金買裝備、買糧食才能組織起軍隊。
于是,若把天下有錢人都集中在咸陽,手里只有幾個銅板的百姓豈不是想造反都做不到了?
另一個相關的政策,就是把除了秦軍之外的民間兵器甚至金屬都收繳了。
因為他覺得如果百姓手里沒有金屬就無法制兵器,沒有兵器也同樣無法造反。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這些顯然是不現實的。
即便這樣秦末農民起義依舊是烽煙四起到處都是,由此可知古人的想法有時十分簡單和直接。
如果有一天,咸陽成為天下富人的集聚地,而北地卻又是個高度自治的工業地區,還有一條700公里長的“高速公路”,那么北地又會怎樣?
那是不是想要什么資源想要賣出什么商品都是易如反掌?
再加上九原又離邊境及西域近,那妥妥的就是“進出口公司”。
然而沈兵依舊眉頭深鎖。
扶蘇甚至覺得有些不習慣,因為他不明白嬴政為什么會突然對北地這么大方重視了,一下就增兵十萬而且派的還是楊端和的河內兵。
沈兵明白是因為什么。
就是因為那句“亡秦者胡也”。
這顯然是句謊言,因為沈兵知道亡秦的不是匈奴。
這只是那些方士為嬴政尋了一個借口而已……中原各國逐一被滅,現在能成為秦國對手的就只有北方的匈奴了。
所以若要找一個能“亡秦”的對手嚇嚇嬴政,不就只能是匈奴么?
沈兵擔心的是,嬴政這是要命北地軍去滅了匈奴……
當年蒙恬做這事的時候手里可是有三十萬秦軍。
怎么到自己手里就只有十萬秦軍再加上兩萬左右的北地軍了?
十二萬軍隊,北上到草原地區與二、三十萬匈奴騎軍作戰,這怕是要瘋了吧?
這到底是去剿滅匈奴呢還是去送死的?
另一方面,此時楊端和的河內軍正在邯鄲,由邯鄲到九原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到時大軍就要北上。
也就是留給北地的準備時間可能只有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