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頓指著羊皮地圖說道:
“五原,我擔心的他們奪走五原。”
這才是正常反應,秦軍打下九原當然是繼續以九原擴大戰果占領黃河上游的后套,而像嬴政那樣直接下令北擊匈奴要將其連根拔起……這只是癡人說夢而已。
熏狁是個典型的匈奴勇士,他當然不知道五原的價值,于是只望著地圖上那個圈發愣。
倒還是稽粥看出了些名堂:
“如果秦軍奪了五原,我們在河西的勇士就沒了退路!”
冒頓欣慰的點了點頭,他一直以中原的兵法教導稽粥,此時看來已有些成效。
“所以!”冒頓下了結論:“我們要么撤出河西,要么守五原。”
稽粥回答:
“土地是國之根本,哪能輕易撤出?”
熏狁遲疑著說道:
“那就是……守五原?”
“可那是一座中原的城,我們不知該怎么守!”
頓了下,熏狁就說道:
“我們可以用騎兵把他們打退!”
冒頓搖了搖頭,說道:
“還記得九原一戰么?”
“秦人還會像那場戰斗一樣進攻五原。”
冒頓這話一說熏狁就不敢再說話了。
“震天雷”的響聲至今還讓熏狁心驚膽寒,他左腿甚至還留有一道疤,那是從“震天雷”里飛出的尖刺劃開的……匈奴人不知道“霹靂火球”是何物,就稱之為“震天雷”。
遲疑了一會兒,熏狁才問了聲:
“那么,我們該如何守住五原?”
冒頓將目光投向帳蓬外的草原,若有所思的說道:
“我聽說……秦人正學我們一樣騎馬射箭,他們試圖在騎射方面超過我們。”
“也許,我們也應該像秦人一樣學習守城。”
“這樣才有可能打敗他們!”
不得不說冒頓的想法確是有過人之處。
首先是后套雖說也是塊地形平坦的平原適合騎戰,問題是它周圍群山環繞南面又有黃河所阻,不像北面蒙古高原一樣開闊空曠可以進行遠距離機動作戰。
在這種地形情況下與秦軍作戰,而秦軍手里又有“震天雷”,想要守住五原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其次,就是五原有個現成的城池。
如果像放棄九原一樣連守都不守就放棄,那豈不是太浪費了?
再次,就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秦軍與匈奴騎軍各有長處。
此時秦軍在學習匈奴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短處,匈奴為何不能學習秦軍的長處?
當然,冒頓不會天真的以為從沒守過城的他們頭一回守城就能將五原守住。
冒頓為此制定了一個計劃,那就是五原城內的守與城外騎兵的機動作戰相結合,另外再持續攻擊騷擾秦軍的補給線。
于是冒頓當即下令一萬匈奴騎兵進駐五原并修復城門及城墻,另外再在城內儲備一定的食物及箭矢。
另兩萬騎兵則在云中、九原一帶實施騷擾并尋找戰機。
而冒頓自己,則帶三萬騎兵在五原城外與五原配合。
凡事都有其兩面性,就連戰爭也不例外。
它的確有許多消極影響,比如生命、財產、破壞……但同時它也有積極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戰爭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也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適者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