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賁霎時就反應過來:
“大將軍的意思是……”
沈兵回答:
“匈奴依舊以攻為主。”
“其守城一來可以不讓我軍得到輕易得到城池,二來可以里應外合、攻守兼備。”
“是以其城外必定布有騎軍。”
“若我騎軍貿然偷襲,只會遭其內外夾攻乃至全軍覆沒。”
“這冒頓……確是個不可忽視的對手!”
王賁聽沈兵這么說就不敢多言了。
因為沈兵說的對,匈奴如果真這樣布置的話,那就別說三千騎兵了,只怕是三萬騎兵去攻五原都攻不下來。
于是沈兵只能按部就班的繼續步騎結合往五原推進,楊端和的部隊則跟在后頭每百里建一座城寨一路往五原方向延伸。
每百里建一座城寨自然是為了保護補給路線。
之所以百里,是因為以步兵一日行五十里計算,分成兩城寨出發就可以在一日之內增援至任意一點。
而騎軍日行百里就更不用說了,可以作為快速反應部隊機動增援。
于是,保護補給的模式就是:
以步兵跟隨糧草前進,一旦遭到攻擊,從兩頭城寨第一時間派出騎兵增援,至多只需半日可至,隨后的步兵也將在一日之內趕到。
楊端和的河內兵有十萬人,有充足的兵力做到這一點。
這種步步為營的模式再加上“霹靂火球”及三弓床弩,使匈奴無機可乘,補給線十分安全。
甚至就連沈兵率領的進攻主力也沒有遭到匈奴的騷擾……騷擾只是初期一兩波,被秦軍用新弩擊退之后就再也沒出現了。
這或許是因為冒頓意識到在這情況下實施騷擾不會有什么用……
之前九原一戰時秦軍兵力不足補給線脆弱,于是可以打秦軍補給的主意。
但現在秦軍以大量的兵力保護補給線,可以預見秦軍不會有補給之憂,再實施騷擾不過是徒增傷亡而已。
幾天后沈兵就率隊趕到了五原。
來到城下一看,果然就見被燒毀的城門已被修好此時大門緊閉,城墻的女墻也被整高,其后站著一排排手持弓箭的匈奴人。
讓沈兵意外的是他還看到投石機的影子,似乎還是新型配重式投石機。
想了想,沈兵又覺得并不奇怪。
北地一帶包括雁門郡原本都是趙國地界。
沈兵發明新型配重投石機后,攻打的一個國家就是趙國。
那些見識過配重投石機的趙兵及百姓,在秦軍的攻打下有亡國之憂時自然就是往北逃……就連趙王嘉都是逃到北地然后遷往代國。
而匈奴卻是自北往南劫掠,這其中當然會虜去一些趙兵或是百姓。
在死亡的威脅之下,這些趙兵或百姓就會將所知道的合盤托出。
于是……配重投石機就出現在五原城頭匈奴人手中。
沈兵甚至相信,操縱這些投石機的可能都是中原人。
在匈奴手中與中原為敵,這是何等的諷刺和無奈!
然而這就是戰爭。
沈兵沒有多想,一揮手就下令道:
“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