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匈奴沒經驗,沈兵發現五原的甕城居然是內外兩層城門都是打開的。
正如之前所言,甕城內外有兩層城門就是為了防止城內兵士出擊時敵人反攻進城。
因此任何時何內外兩城門都不可同時開,而應這門開那門關或那門開這門開,這樣才能安全的將部隊一批批往外送。
匈奴初次守城還不知道這方法。
又或者他們知道,但卻為了能快速將奴隸趕出城去于是沒有這么做。
再看看那些被五人、十人綁在一起出城的奴隸……這么綁是為了好控制,比如將十名奴隸綁在一起連成一排,就只需一名匈奴兵士拿著刀就能押著走了。
否則若是各綁各的,戰場前一陣亂打,十名奴隸分頭逃跑,匈奴是怎么也沒法控制。
其中有些奴隸要是被射死或是負傷了,要么就是被其它人拖著走要么就是被匈奴直接砍斷手拋棄。
再加上到處都是戰死的兵士,場面一時十分血腥。
這么做雖然方便、高效,可以用很少的人控制住很多的奴隸,但同樣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長條形被綁在一塊的奴隸行動不靈活,它們很容易卡住城門趕都趕不走。
于是沈兵沒有多想,當下就傳令道:
“眾將士聽令,聽我號令同聲齊呼!”
秦軍一邊戰斗一邊哄然回應表示已做好準備。
沈兵大喊:
“進城者生,出城者死!此時不進五原,更待何時?!”
秦軍兵士雖然不知道這話是什么意思,確切的說是知道這話是什么意思,但不明白有什么意圖。
但因為沈兵有令在先讓他們跟著喊,于是他們就一遍又一遍的齊聲大喊:
“進城者生,出城者死!此時不進五原,更待何時!”
……
戰場沒有變化,奴隸依舊往秦軍方向沖,匈奴因為聽不懂更不會有什么反應。
沈兵并不意外,如果這樣喊幾聲奴隸就會往城內涌的話,那他們也早就翻身做主人了。
沈兵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先聽到,讓這些前進也是死后退也是死,已經覺得自己是死路一條的奴隸發現可能還有一條活路……這條活路就是進城。
不過,如果沒有人帶頭或者說領導他們的話,害怕匈奴彎刀的他們還是不敢有什么舉動。
接著沈兵就開始下一步:
“將士們,乘城門未關,殺進五原去!”
“殺啊!”
這時秦軍將士才明白沈兵的意圖,于是大喊一聲“殺啊!”
就后軍轉為前軍,前軍轉為后軍掩護,朝五原城方向反殺過去。
同時一邊殺還一邊叫喊著那句話:
“進城者生,出城者死!”
“助我等殺進五原,保你活命!”
……
奴隸中有相當一部份是秦人,他們聽明白這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