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心球體。
二,帶凹槽的圓柱形木托。
三,引信。
前兩者都比較容易,引信有些難度。
困難處在于沒有可以穩定燃燒的硬質火藥。
不過沈兵很快就找到了一種替代方法:
將引信做成兩層,外面一層大小等都一樣,中間也是鏤空的。
里面一層原本應塞上硬質火藥,沈兵就用木管纏上普通導火索取代。
普通導火索的缺點就是燃燒速度太快且速度不一……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在內層木管刻上一道道螺旋凹槽,導火索沿著凹槽螺旋而上。
于是這導火索看起來只有引信的長短,但實際上卻是繞著其圓周一圈圈的往下延長了引爆時間。
這炮彈的制作會比普通實心彈復雜一些,而且還需要鐵匠、木匠及火藥相結合。
不過對欠等人而言卻是小事一樁,不過幾天的時間就按沈兵的要求制出了數十枚。
沈兵試了幾次,對情況很滿意。
當然,這所謂的“試”不是拿著炮彈試,而是試引線的燃燒時間……這里的關鍵就是引線燃燒時間是否足夠慢。
所以沈兵要做的只是隨便挑了幾個引信出來,然后點燃這一頭看看其燃到另一頭的時間。
欠向沈兵報告道:
“屬下等嚴格按大將軍要求制作,不敢有半分懈怠。”
“為了讓引信燃燒速度更慢,已大幅減少引信中的火藥。”
沈兵點了點頭。
引信速度可以說是“寧缺勿濫”,也就是說寧愿引信無法引燃也不能讓它過快引燃炸藥。
否則一個不小心就是炮毀人亡。
好在秦軍對工匠及裝備的制作要求都極為嚴格。
比如這些引信都詳細記載了是出自哪些工匠之手何人監制……引信、炮彈之類的與尋常裝備不同。
秦軍對尋常裝備比如弓、盾、盔之類的,會在裝備上就刻下制作人,如果有質量問題就直接追責。
但炮彈、引信刻了也沒用,用上一回就炸粉碎了,想找責任人也找不到。
于是監制就會將其登記在冊并分箱裝,比如某某制作的引信裝這一箱,若出什么問題……這事故的嚴重性只怕那工匠都要滿門抄斬。
因此工匠們哪里還敢粗制濫造,每一步都嚴格按要求制作。
這也為火炮的使用提供了安全保障。
接著沈兵又試射了幾發炮彈……那炮彈一發過去,就在幾百步外“轟”的一聲炸開。
在周圍觀看的王賁等人初時還不明白沈兵折騰這折騰那的是為了什么,直到這時才明白這炮彈的厲害。
他們愣了一會兒后隨即便興奮的歡呼出聲:
王賁激動的大叫:
“大將軍,此物……此物居然能如‘霹靂火球’一般炸開?”
李巖則用不可思議的表情望向遠處被炸起的煙霧,說道:
“豈只是‘霹靂火球’。”
“它只怕比‘霹靂火球’還要厲害數倍!”
李巖說的沒錯,它的確要比“霹靂火球”厲害數倍。
因為這炮彈的裝藥量更大且火藥配比也不同,再加上還有爆開、飛射的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