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庾聽著這話就有些不信,問:
“此話當真?”
“你可是能話事之人?”
剺不等翻譯給沈兵知道,就憤怒的回答道:
“此乃秦國大將軍沈兵,你說是不是能話事之人?”
革庾聽著這話就愣了,他之前就聽說過沈兵這名字……身為匈奴的一員當然有聽過沈兵。
只是革庾以為沈兵應該是個七老八十的老將,不想卻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
沈兵回應道:
“自是當真。”
“你部甚至能持有兵器。”
“不過有一個條件,你部不得擁有戰馬、駱駝等坐騎!”
沈兵這么說卻讓革庾放心了。
因為若是什么條件都沒有,以“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原則來看,那基本就是騙人的陷阱,只待匈奴軍隊投降之后就出其不意將其一網打盡。
但如今沈兵卻提出匈奴不得擁有戰馬的條件……這就足以說明沈兵所說是真,否則根本不需多此一舉。
沈兵的考慮,則是匈奴最擅長的就是騎射,沒有戰馬的匈奴就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
另一方面,西域一帶是綠洲地形,交河方圓百里沒有其它水源,沒有馬匹和駱駝這些畜力運水,軍隊在那可以說是寸步難行,差不多就是被軟禁了,手里就算有兵器也無濟于事。
更何況還會有秦軍坐鎮姑師城,而匈奴主力又遠避草原,這一萬匈奴也只能呆在交河無處可去了。
革庾與一眾部下商議了一會兒。
其中有部下說:
“萬夫長千萬不可相信秦人,他們一貫言而無信。”
“此舉只是騙我等投降而已。”
革庾搖了搖頭說道:
“秦人或許言而無信,但這沈兵卻從未出爾反爾過。”
“更何況,右賢王已撤走,我等坐下無馬在這姑師也是死路一條。”
“橫豎是死,何不信他一回?或許還有條生路?”
革庾這話分析得有理。
匈奴既沒有逃的希望更沒有勝的希望。
若從仇恨的角度來說,那就是與秦人拼掉一個算一個。
但這又有何意義?
匈奴也是講利益的群體……
這點與蒙古軍有根本區別,匈奴作戰眼里看到的是敵人的財富、牲畜和糧食。
蒙古軍隊也看這些,但卻有嚴明的軍紀約束及勇氣。
相對而言,匈奴更像是一群強盜而不是軍隊。
講利益的群體就會衡量得失,這么一盤算就知道是投降了好。
于是革庾就站在城頭上回了聲:
“我等若是降了,如何還能保有兵器?”
這的確是個問題。
投降這一刻必須繳了兵器,否則匈奴軍隊就可以出城之后突然發難,到時秦軍反倒會被打個措手不及。
但此時匈奴若是繳了兵器,秦軍若是不守信用盡數將匈奴砍了……匈奴到時又找誰說去?
沈兵回答:
“這個簡單。”
“你等可以先降幾千人。”
“我將這幾千人押至交河還了兵器,再回一封密信與你,你便知道是真是假了。”
革庾嘆了口氣,把手中彎刀往城下一丟,道:
“勿需如此麻煩了。”
“我今天就信你一回。”
“若你出爾反爾不守承諾,我革庾也認了!”
其余匈奴見狀,也紛紛丟了兵器然后出城投降。
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