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熏狁這段時間一直在整訓部隊希望能提升士氣以準備與秦軍一戰。
然而,便是熏狁自己心下也沒有底氣。
秦軍若是來犯該如何應對?
據說秦軍今趟匯集了十萬大軍……一萬秦軍都無法戰勝,十萬大軍又如何能敵?
若是再敗了如何在單于那交待?
這些就是熏狁想得最多的問題。
不過熏狁還是自我安慰:
“秦軍不擅長騎戰。”
“拼湊的西域騎兵乃烏合之眾不足為慮。”
“此處是草原,匈奴騎兵在草原卻從未敗過,又如何能怕了秦軍?”
熏狁想著,大不了等秦軍來犯時,便借著熟悉地形四處游走,到時秦軍追也追不上打又打不著,又何懼之有?
這么一想,熏狁心下就坦然了。
接著又過了幾日,突然就有人來報:
“右賢王,大事不好!”
“秦軍來犯,距我等不過幾日遠了……”
右賢王“騰”的一聲便坐了起來,然后大怒:
“秦軍只幾日遠?為何此時才報?你這廝在路上游山玩水不成?”
其實這卻是右賢王錯怪探子了。
探子輕裝簡行晝夜兼程且沿途有人接替,那么消息日行八百里問題不大。
而騎軍興師動眾又是補給又是牛羊的,日行百里就差不多了。
但沈兵出兵卻是一反常態的沒有選擇在白天出行而是在夜里,探子初時只道秦軍只是有日常訓練于是沒加注意。
直到次日發覺秦軍已不見蹤影這才感到不對,追上一看才知道秦軍大軍開拔兵鋒直指草原。
這一來就緩了半日。
之后秦騎軍又普遍裝備馬鞍、馬鐙及馬蹄鐵,行軍速度由原來日行百里升到日行百五十里。
尤其一路行軍還一路派出游騎四處偵察,一路碰到牧民不會青紅皂白盡數收押跟隨部隊行軍。
于是偽裝成牧民的匈奴探子一個不察居然被收押在其中無法脫身。
路上一個又一個匈奴探子在沒準備的情況下也都被游騎收押。
直到數日之后才漏了幾名躲在暗處的探子,這才匆匆趕來報訊。
但此時秦軍距離右賢王駐地不過只有五日路程了。
右賢王大驚,趕忙下令全軍收拾行裝轉移宿營地。
右賢王想當然的就以為秦軍此來就是要找尋其主力并與之決戰的。
但很快右賢王就發現這個想法是錯的。
事實上,沈兵根本就不知道右賢王在哪,他也沒必要知道同時知道也沒用。
草原這地方,對于匈奴騎兵而言了隨時收拾下帳篷就可以轉移,知道其駐地在哪又能如何?
但沈兵卻知道有一個地方匈奴逃不了。
那就是: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