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做的只是將“霹靂火球”做了些改進……因為火藥威力大,于是減少裝藥縮小體積,但威力卻比之前有過之無不及。
體積小重量輕就方便騎軍攜帶和投擲,于是蒲類軍便大量裝備。
沈兵甚至還在其中編了一支為數五千人的“火球騎軍”。
這支騎軍只裝備刀盾不帶箭矢(為了減輕重量),馬鞍兩側分別掛著十枚“霹靂火球”,右手邊的馬鞍后又掛了五枚。
此外馬鞍前還特地設置了一個可插上火繩的孔。
戰前這些騎兵只需將火繩點燃插在這孔上便可隨時點火。
馬鞍前方的“霹靂火球”是帶著長引信且沒有木柄的,使用前只需將引信點燃并將固定在馬鞍上的麻繩砍斷,這些“霹靂火球”便會掉在馬匹經過的地方成為“地雷”。
每匹馬帶著二十枚這樣的“霹靂火球”,而沈兵一次就出動了兩千騎。
也就是說那一刻就有四萬枚“霹靂火球”被一捆捆的丟在匈奴騎軍沖鋒的路上……這要是用火炮來發射的話,只怕打個一天也無法發射出這么多的炮彈。
匈奴也有裝備“霹靂火球”,所以當然知道那是什么,于是第一時間陣形就亂了。
問題在于兩萬騎兵高速沖鋒時根本無法停下也很難轉向,更何況秦軍兩千騎在正面散開了“地雷”帶又近又寬,就算是轉向也無法及時避開。
于是前排的匈奴騎軍能做的只能是朝后方大叫示警,然后硬著頭皮沖進這片由“霹靂火球”組成的雷區。
接著只聽“轟轟”的一陣爆響,四萬枚“霹靂火球”先后炸開的威力果然不同凡響,匈奴騎軍片刻間就被籠置在爆炸的煙霧中,接著便是人仰馬翻慘叫聲不絕于耳。
被炸死炸傷的,被受驚的馬匹拋下的,還有馬匹因踏上馬匹和尸體而失蹄的……死傷不計其數。
同時那兩千秦騎繞開后還并未就此放過匈奴,他們從其側面不停的點燃“霹靂火球”然后將其拋入匈奴騎兵陣中。若是拋完了,便手持刀盾斬殺從陣中逃出的敵軍。
在另一頭看著這一幕的無憂公主不由暗自心驚:
好在龜茲沒有與秦軍為敵。
父王甚至自己之前竟然還看不起秦騎軍,卻不想這有了馬具的秦騎再配上“霹靂火球”居然能有這般恐怖的戰力,只兩千騎便打得兩萬匈奴騎軍潰不成軍亂成一團。
而龜茲全國之后不過兩萬,這要是打起來……
匈奴右賢王正領著一萬預備部隊緊隨其后,他原本還以為匈奴能輕松擊退那兩千秦軍,不想卻是這個結果。
同時心下暗想:匈奴也有“震天雷”,為何卻不知道像秦軍這般用于戰場?
也難怪匈奴無法像秦軍一般用“震天雷”炸秦軍。
這一方面是因為匈奴沒有馬具。
沒有馬具尤其是沒有馬鐙就無法解放雙手,無法解放雙手就無法像秦軍一般一手持盾一手拋擲“霹靂火球”。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匈奴沒有火繩。
此時的匈奴甚至還處在鉆木取火的時代,無法像秦軍一樣有火折子、火繩,隨時要火就有火且可以在馬背上點燃“霹靂火球”。
沈兵當然不知道別人在想什么,他只知道進攻的時機已成熟。
于是一揮手,早已準備好的大軍就高喊一聲浩浩蕩蕩的朝匈奴主力沖殺過去。
且秦軍……確切的說是蒲類軍,全軍都沒用弓箭,而是一手持盾一手持彎刀朝敵人沖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