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只道在前往龍城的路上會遭到匈奴的攔截。
畢竟秦軍只是打敗了右賢王的十萬騎軍,還有冒頓單于的二十萬主力正在趕來的途中。
此時秦軍因為之前與右賢王一戰傷亡三千余人,七萬騎軍就只剩下六萬余。
以六萬對冒頓單于的二十萬……如此懸殊的兵力一度使沈兵不敢冒進。
沈兵甚至在路上等了幾天,等后方李巖所領的河內兵跟上。
河內兵雖說只有一萬步卒,但因其有火炮、索箭等重裝備,另外還可以布下槍陣、拒馬槍、陷馬坑等,所以在騎軍互沖時還是很好的輔助與后盾。
然而一路上都無驚無險,甚至就連匈奴游騎都難得碰到幾個。
這點很不正常。
游騎也就是匈奴的探子。
若匈奴打算在途中攔截秦軍的話,必然要清楚的掌握秦軍的動向和位置,所以應該要時常跟蹤秦軍并定時報告才對。
但若是游騎都不見幾個……
王賁疑惑的說道:
“難不成這匈奴還打算死守龍城不成?”
沈兵搖了搖頭,回答:
“雖說匈奴有‘霹靂火球’,但守龍城并不是個好主意。”
“匈奴該知道我軍帶有火炮,只需火炮一到……匈奴手中的‘霹靂火球’又如何能發揮作用?”
“更何況……”
“我軍還是由東西兩路夾攻龍城。”
“死守龍城就意味著冒頓需要以二十萬騎軍對陣我二十萬大軍。”
沈兵說的對。
這應該說就是匈奴騎軍的優勢。
開戰之初,匈奴總兵力三十萬,秦軍總兵力二十萬,兩者兵力并不懸殊。
問題在于匈奴這三十萬都是騎兵,而秦軍兩路軍都有步卒“扯后腿”。
尤其能作為主力快速穿插的就只有從西域那拼湊而成的七萬騎軍。
而匈奴卻可以以騎軍的機動速度將三十萬騎軍集中在一個方向進攻秦軍,于是可以做到以絕對優勢兵力先吃掉秦軍一部。
冒頓單于也正是這么做的,集結三十萬對西路七萬騎軍,這兵力對比就極為懸殊了。
但如果死守龍城,這個戰略優勢就不存在了,再加上騎兵本身就更適合進攻而不適合防守,于是匈奴可以說自縛手腳。
王賁一邊騎著馬一邊從懷里取出地圖查看……這動作在之前幾乎可以說不可能或是很困難的,但有了馬具之后就變得十分輕松。
接著王賁就說道:
“我等距離龍城或只有兩天路程,楊將軍的先頭部隊距離龍城只怕也不遠。”
“此時匈奴便是再想攔截只怕也已遲了。”
“匈奴此時還不來戰著實讓人不解,冒頓這廝到底做何打算?”
就在這時,就見兩騎從遠處疾馳而來,然后到沈兵跟前下馬報道:
“大將軍,龍城已空無一人,匈奴已盡數撤走了!”
沈兵還有些不信:
“匈奴已撤走?”
“你等可探過周圍,匈奴可有藏匿于山中?”
游騎報道:
“我等正在查探。”
“暫時并無匈奴蹤跡。”
無憂公主望向沈兵,又驚又喜的說道:
“匈奴或許是真的撤走了。”
“因為龍城地處兩山谷口,并不適合騎軍伏擊。”
“這也可以解釋我等為何直到此時還未見匈奴主力。”
“匈奴定是因此前一戰,知道實力與秦軍相去甚遠,于是棄龍城而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