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凱夫斯那一刻都被打懵了。
因為他發現這些“野蠻人”的騎射居然又遠又準。
說遠,是因為“野蠻人”居然是以方陣中的弓弩手為目標的。
阿凱夫斯不是頭一回與游牧民族作戰了,但騎射能遠遠的跨過方陣在標槍的射程之外打擊到其內部的弓箭兵卻從未見過。
這其實也是馬其頓方陣的厲害之處……
亞歷山大當初以五萬大軍東征滅了波斯帝國不是沒有原因的,其兵力配置是以重裝超長槍手為核心再一層層互相掩護彼此協同于是達到最佳的防御及攻擊力,尤其是針對游牧民族的騎射。
比如重裝超長槍手就是重盔、重甲,一手持盾一手握超長槍。
這身裝備很考驗步兵的體力,所以通常都是要身強力壯且營養充足的士兵才能擔任。
其好處就是防御及攻擊兼顧:
超長槍組成的矛墻幾乎不需要擔心騎兵沖擊的問題,于是騎兵只能隔遠了射箭。
但超長槍兵只需舉起盾彼此掩護,箭矢就很難傷到他們。
因此長槍方陣對騎兵而言就是啃不動的石頭。
若騎兵想靠近一些用箭矢殺傷方陣內的弓箭手……弓箭手是不著護甲不持盾,極易被射殺。
這時分布在方陣兩側的輔助兵就會上前用標槍殺傷騎兵。
輔助兵通常為了機動性而不著護甲,但盾會更大些以保護自己不被弓箭所傷,他們左手持盾,盾上掛著幾枚標槍,突然搶出陣前朝敵人投擲標槍。
標槍對騎兵的殺傷就不用說了,其不論投中騎手還是馬匹都能使目標失去戰斗力。
且訓練有素的標槍手射程也不弱,能投出50米。
也就是說,標槍手能將敵人騎兵逼退至方陣50米之外。
于是,敵騎弓箭的打擊目標就只能是超長槍兵而無法威脅到陣中的弓箭手。
但因為塞琉西弓箭手是立于地面且使用射程較遠的長弓,于是陣中的弓箭手卻能打擊到方陣外的敵人。
于是就形成“我能打得敵人而敵人打不到我”的優勢。
這是亞歷山大東征能以少勝多也是塞琉西能數次擊敗安息讓其俯首稱臣的原因之一。
但此時情況卻完全出乎阿凱夫斯意料之外。
“野蠻人”的箭矢輕松的越過超長槍方陣,帶著一陣“嗖嗖”之聲落入塞琉西弓箭手方陣中……這些弓箭手也是排著密集隊形又不著護甲,當下就一聲聲慘叫不絕于耳,弓箭手一排接著一排的中箭倒地。
“這是怎么回事?”阿凱夫斯大叫:“我們的標槍呢?他們怎么讓敵人靠這么近!”
部下看了下就回答:
“將軍!我們的標槍手正在驅趕他們!”
“但我認為并不是標槍的問題,而是敵人的弓箭……他們射得很遠!”
阿凱夫斯往方陣外的一批批跑過的敵人望去,發現部下說的是對的,敵人騎兵在標槍的射程之外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