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火繩槍有缺點就是制作困難且耗時很長。
就像之前說的,實際意義的火繩槍,其槍管是需要用一整根管然后用鋼鉆慢慢鉆出來的。
這種高質量的火繩槍沈兵當然無法及時制出,沈兵只能降低要求,也就是用最原始的方法以模具一次成型。
用模具制出的槍管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易炸膛。
原因是模具澆鑄一次成型不可避免的會存在許多小氣泡。
在火繩槍使用時,火藥在槍膛內一次又一次炸開,這會讓氣泡周圍逐漸形成裂紋,當這些裂紋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嘣”的一聲炸膛了。
火槍的炸膛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這不只是說會傷了多少人,而是會讓所有人都對火繩失去信心而不敢使用這裝備。
沈兵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槍管外再套一層鐵皮。
這其實并不是沈兵的發明,近代中國所制的一款步槍也有同樣的問題也就是易炸膛,于是在槍管外再套一個筒。
因此這款槍就被稱作“老套筒”。
當然,這么套了個筒后重量、攜帶等都存在問題,但為了安全也只能將就了。
沈兵此時也是將就著用,為了快、為了能解決眼前的問題,也只能這么做。
也因此愛德蒙看到圖紙之后并不覺得困難,用模具澆鑄好槍管,用現成的盔甲鐵皮打成一個套筒在外面包上一圈,然后在以幾個鐵圈箍緊在護木上,再裝上一個扳機裝置捆上火繩……一把火繩槍就完成了。
只是愛德蒙制出時還不明白這東西有什么用,他心下還在為這個絲國將軍要把盔甲及武器熔了做原料制成鐵管裁了制成套筒而感到可惜。
愛德蒙甚至拿著這火繩槍一邊打量一邊對其它鐵匠說:
“我也不知道絲國將軍拿這東西有什么用。”
“但是,如果你們不想丟掉性命的話,就抓緊時間把它做出來!”
前后只用了三天,愛德蒙就趕制出十把供沈兵試用,另外還制出了一些配套的鐵彈和通條。
十把是沈兵要求的,因為除了測試槍之外還需要測試裝藥量。
裝藥量當然也是有講究的……
裝藥多了,一次就能讓槍炸膛。
裝藥少了,則發射出的子彈根本就無法穿透敵人的木盾或盔甲。
試槍時,沈兵照例帶上了王賁和剺。
沈兵掂了掂火繩槍,或許是因為澆鑄的粗鐵管而且還加了套筒,所以挺沉的,只怕都有二十斤重。
沈兵取過一個火藥管,將槍管立起小心的裝了些火藥,然后往槍管里塞了一團紙用通條將其捅到底部塞緊……
這是為了保證氣密性,或者用一團麻布也可以,不過當然用紙更方便。
接著放入鐵彈丸同樣將其捅至底部塞緊。
其實標準的應該是要軟鉛制作彈丸。
原因是軟鉛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可以將彈丸制得比槍管稍大一些,這樣在通條將其捅入底部時就可以保證氣密性威力更大。
但沈兵當然不敢要求這么高。
這一方面是此時還沒有軟鉛。
另一方面就算有軟鉛以此時的藝制作起來也更麻煩、更耗時同時也無法達到恰好大一點點的高標準。
因此沈兵所使用的彈丸都會比槍管口徑要小一些使其更容易裝入槍管。
這會使威力小一些,但由于工藝限制沈兵也無可奈何。
之后再在火門處倒上點火藥,裝上點燃的火繩就做好準備。
這些其實都與火炮差不多,這也是最原始的火槍被稱為“手炮”的原因,顧名思義就是抓在手上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