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是什么軒轅劍、盤古斧之類的上古神器,但在當今人類社會中,絕對是十分罕見的。
歐陽維解釋道:“我這輩子沒有什么其他愛好,就喜歡看書和鉆研里面的東西。幸好在軍中有幾位老友,就拜托他們幫忙收集一下,這些山海經中有記載的奇物。”
確實,從藏品的數量就能看出歐陽維的熱情,雖然大部分都是無關緊要的東西,但稀有就已經是極高的價值。
假如把這里的東西拿去拍賣,估計有不少價值不菲。尤其是那些出自《山海經》奇珍異獸身上的東西,肯定能滿足人們的獵奇愛好。
比如說其中就有一具妖獸的標本,長得像是野貓,頭上卻只有一只眼睛,背后長著三條尾巴,看著就相當怪異。
【讙,出自《山海經·卷二·西山經》:有獸焉,其狀如貍,一日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奪百聲,是可以御兇,服之已癉。】
歐陽維感嘆道:“據說當初為了抓住它,可費了一番功夫。行動迅捷也就算了,發出的聲音尖銳刺耳,一不小心甚至會被震破耳膜,并且明明只有一只,卻能發出千百只動物齊鳴般的叫聲,很容易會誤判它的位置。原本是想盡可能活捉的,結果還是打死了,做成標本送回來。”
這確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與朱厭戰斗過的陳風就知道,山海經中記載的異獸,絕不止長相怪異這么簡單。
就連看似人畜無害的讙,也有置人于死地的能力。
“我特別想知道,山海經中說它‘服之已癉’是什么意思。雖然我應該不會吃它,但還是想知道其具體用途”歐陽維滿懷期待地問道。
“這是通假字,音通‘疸’,指的就是黃疸病。”
“通假字?”
陳風不禁懊惱地搖搖頭說道:“連通假字都不知道了嗎?”
確實不能怪歐陽維,陳風之所以知道這是通假字,也是同樣靠晉代郭璞的注解:“癉,黃癉病也,音旦。”
可以說假如沒有注解,《山海經》在現代人眼里,恐怕就和程序員不加注釋的代碼一樣,基本上是不知所云的東西。
總之,陳風還是耐心地給歐陽維解釋,所謂通假就是借用別的字代替,所以寫作是“癉”,實則為“疸”。
這可真是把歐陽維給搞蒙了,他哪里知道什么通假字,一直都在想著“癉”指的是什么,結果竟然是要換另一個字才能解釋得通。
“這也太離譜了吧!若是不知道通假字,豈不是永遠無法解讀出真正的含義?”
陳風撓了撓后腦勺說道:“你跟我說也沒用啊,古人就是這么做的。”
通假字有多麻煩,學過文言文的都知道。偏偏它就是一個繞不過的難題,不懂的話簡直寸步難行。
歐陽維長嘆一聲:“多虧你告訴了我,否則我這輩子都要跟這個字過不去了。”
“沒什么,很高興能幫上忙。”
雖然說陳風都知道山海經上寫的是什么,但真正的實物還是第一次呈現在眼前,這樣的經歷可比紙上談兵寶貴多了,也許還是他的收獲更大。
歐陽維也察覺到陳風對這些收藏品的興趣濃厚,干脆就提議道:
“對了,作為謝禮,就從這里挑一件怎么樣?其他人都無法意識到這些東西的真正價值,但是你的話,一定知道哪一件是最有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