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短絲纖維,平直,柔軟,彈性較差。”
“初步推斷是棉紗。”
棉紗,白色。
這兩個詞放在林新一腦海里,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在調查里經常接觸的,犯罪分子作案時最喜歡戴的——勞保手套。
“肩膀上殘留有這種纖維。”
“難道是有人戴著手套,把她從山崖上推下來了?”
林新一腦海里跳出了這樣駭人的結論。
但這樣的結論并不嚴謹。
因為棉紗廣泛運用于各種常見紡織品,除了手套,每天都要接觸的衣服、枕套、床被,處處都有棉紗出現的可能。
而那棉紗纖維和衣服上的纖維纏到一起之后,可以很久都不掉落。
這些纖維可能是死者生前幾天靠在沙發上沾到的,躺在被子上沾到的,跟人擁抱時沾到的。
總之,僅僅憑此,還無法確定是有人戴著手套,推過死者的肩膀。
更重要的是,林新一總覺得,哪里有些不太對勁。
“死者身上的所有損傷都是‘一次形成’,符合高墜傷的判斷標準。”
“根本看不出有任何遭受過外力打擊的痕跡。”
“所有,到底是哪里覺得不對勁呢...”
林新一緊緊皺著眉頭。
現在他有兩個推測:
一是意外踩空墜崖,二是被人推落懸崖。
可他心里卻莫名有種感覺,這兩個結論都有些不太可靠。
“等等...”
林新一在沉思中驟然驚醒:
“就是因為死者的損傷情況太過符合高墜傷的判斷標準,所以才不對勁!”
損傷一次形成,是判斷高墜傷的重要依據。
意思就是指,死者身上所有的傷都是在從高處落地的那一剎那,給摔出來的。
但在野外,在山岳地形下出現的高墜案件,卻往往會出現相反的情況。
“自然的懸崖跟城市里的樓房可不一樣。”
“樓房筆直矗立,從上面跳下來,墜落過程中不會遇到任何阻擋。”
“而懸崖的巖壁上卻往往會有突出的巖塊、樹木,就像是往外延伸出的臺階一樣。”
林新一剛剛就是從那些突出的巖塊上跳下來的。
他清楚地知道,這里的懸崖垂面并不平坦,中間的突出部分很多。
“如果是從懸崖邊緣滑落,或是被人推落,都很容易撞到那些突出的巖塊上。”
“這樣一來,死者在墜落的過程中受到多次打擊,身上應該會出現大面積的擦傷,絕對不會像現在這么‘干凈’。”
“如果在這種懸崖上墜落,還能形成那種‘一次性損傷’的話...”
“那就只能說明,她在掉下懸崖的時候...”
“還有個‘水平方向的加速度’。”
所謂“水平方向加速度”,就是指,死者在掉下懸崖的時候,其狀態是往外運動的。
也就是說...
“她是自己向外縱身一躍,跳過了那些巖壁上的突出部分?”
林新一給出了這樣的判斷:
巖壁有突出部分,尸體上卻沒有多次形成的擦傷——
這正是在野外山岳地形下,判斷死者是“自殺”的重要依據。
因為如果是自殺,一般會向前方有一力氣,自然就越過了突出的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