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航天器的飛行,擺脫地球乃至是太陽的引力,達到第一速度第二速度和第三速度,就必須要有能源的推動力。
當話題討論到這兒的時候,丁小悠愉快的加入到了辯論當中來。
一個年輕且充滿活力的女孩的出現,讓錢建鄰教授和王石教授他們不由得眼前一亮。
因為這個年輕活力的女孩子,一開口就顯得非常的專業,而且錢建鄰教授似乎看得出來,能源技術這一方面,好像是這個女孩子非常擅長的領域。
當能源技術與航天領域結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很直觀的表現,那就是航天器的飛行速度!
能飛多快,取決于能源推動有多強。
一般情況下,當航天器進入到了太空之中,為了節省燃料等諸多原因,一般航天器就不會再進行能源推動了,更多的是使用能源動力進行軌道航行的矯正之類的。
而想要使得航天器在太空之中飛得更快,那么更加強力的能源動力技術,就非常的關鍵的。
畢竟用現在的化學燃料能源來推動的話,屬實是有點得不償失,成本實在是太高太高了,因為在太陽系的太空之中,星球與星球之間的距離實在是太遠啦。
丁躍在旁聽辯論的時候,雖然不是很懂具體的能源技術,但是大體上也知道妹妹丁小悠跟錢建鄰教授他們在討論的話題。
妹妹丁小悠主要主張的是,在未來將會使用核能在航天器上面的使用。
核能在目前這個水平的話,還相對來說不是很穩定,畢竟如果用核裂變的話,安全性就太低了,并且原料、污染等問題都是不得不考慮的。
核聚變倒是比較清潔的強大能源,太陽的能量就是核聚變,但核聚變現在還無法做到可控,不能可控的核聚變那就是氫彈,是一種超級大殺傷性的武器。
這顯然是無法運用在航天器上面的。
但丁小悠這次辯論主要提及的,并不是可控核聚變,畢竟誰要是能夠搞定可控核聚變的話,那絕對輕輕松松拿下諾貝爾獎,并且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形同牛頓和愛因斯坦一樣的人物,這么說真的是一點都不夸張!
丁小悠很明白自己的水平和實力,可控核聚變科學家們預測未來五十年甚至是一百年,都未必能夠實現。
但是。
丁小悠前段時間,有深入研究過冷聚變技術。
“老錢,這個女孩的理論知識,有些超前且豐厚啊。”
坐在錢建鄰身旁的王石教授,低聲的說道。
“嗯。”
錢建鄰教授對于丁小悠所提到的冷聚變取代一部分化學燃料作為航天器能源推動力的假設,表示確實是可以作為以后航天在能源這一塊兒的發展方向。
只不過冷聚變想要順利實現在航天領域的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盡管冷聚變相對于熱核聚變來講已經簡單許多了。
可要真正的做到將冷聚變技術應用于航天領域,需要攻克很多很多的難關。
“這位同學,就你提到的冷聚變,早在很多年強,國內外的科學家們就進行了研究。”這時錢建鄰教授對丁小雨說道:“冷聚變在接近常溫常壓和相對簡單的設備條件下發生核聚變反應,在核聚變反應中,多個輕原子核被強行聚合形成一個重原子核,并伴隨能量釋放。
不過冷聚變這種情況是針對自然界已知存在的熱核聚變而提出的一種概念性‘假設’,這種設雖然將極大的降低反應要求,可以使用相對來說更普通而且簡單的設備,同時也使聚核反應更安全,但問題是,現在還沒有比較成功的冷聚變成功的科研項目。”
錢建鄰教授這一番十分有條不紊的辯論,回應了丁小悠的假設。
當前階段,冷聚變確實還是處于“假設”階段,還沒有任何一家科技公司、國家、組織機構實現了冷聚變設備的成功實驗。
也就是說,丁小悠剛才辯論中說的將冷聚變應用在航天能源領域上,也是一種基于假設上面的假設了。
雖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支撐,但要實現的話,就必須將前提的前提都給實現了才行。
“這個美女厲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