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說,藤訊那邊會不會斷絕和星辰的往來?”
在某個話題下,不知名的人士突然拋出這個言論,畢竟星辰和藤訊之間的蜜月期還未結束,此時推出一個有些競爭關系的產品,這是盟友變對手,還能好好合作下去么?
“先看看再說,如果從屬性上來說,微博不像是重社交的產品,和推特相似度很高,有點媒體屬性的意思,但是不知道星辰之后怎么運營,如果只是在這個范圍內打轉,不涉及藤訊的根本,估計還有回旋的余地。”
產品上線之后,星辰內部的各項資源都開始對此傾斜,林成楠也是關注著各方言論,作為競爭對手的飯缶更是如此。
當然,藤訊那邊說不介意顯然是不可能的,林某人早就接到了任宇鑫的電話,后者試探性的詢問,星辰是否進入社交領域。
林成楠當然是斷然否決了,當著邱俊的面否認,明確這是一款媒體屬性的社交產品。
等到掛上電話后,雙方都是冷笑不止。
當然,一切也要看看再說,至于藤訊那邊,內部立刻成立了一個“類微博”項目部門,以作備選,實在是當初的遜雷給了他們巨大的壓力,連遜雷這個只是工具里的產品,就是因為用戶量巨大,都被他們引為大敵,微博這款產品怎么可能不重視呢?
林成楠那張嘴出來的話大家聽聽就好,不必當真。
至于星辰這邊,林成楠更是招呼著相關負責人員,加大推廣力度,不光個人,包括政府機關,企事業院校,老師,知名社交人士等等在內,都是微博重點關注的客戶,屬于稀缺資源,商務團隊一帶二,二傳三,已經要優先把這些部門公關下來,能多一個,微博就多一份子彈。
甚至連先前的荷里活資源,星辰這邊都開始電話溝通,不管是借用咕歌的公關,還是星辰之前在音樂版權上的合作也好,進入大名單,沒有污點的明星盡快入駐。
反正推廣的腳步不能停下,一定要把目前有限的資源都搶到手,此時微博的推廣不是在用戶層面,而是這些稀缺的“客戶”層面,這群客戶都是自帶用戶的,能搶來一些,以后的對手就小一些。
像飯缶這樣的玩法還是太小眾了,活躍度看著挺高,但是盤子太小,太小眾了。
十二月下旬,天氣越發的寒冷,大家以為今年互聯網上新鮮的“瓜”都吃完了,可以等待元旦假期的時候,不知道從哪個角落冒出一個叫做“微博”的玩意
一開始也沒人關注,只是一小群的死忠粉絲熱熱鬧鬧的聲稱,他們有了新地方可以玩。
但是第二天,第三天,特別是在電視里那些熟知的那些個明星,歌星,接二連三的開始開放自己的微博,說什么“我已經加入微博,歡迎大家來玩”之類直白的話語,別的人沒什么感受,那群后知后覺的粉絲可是奮勇而去,大家知道,他們有地可去了。
第一步星辰從粉絲圈積累了原始用戶,很快,一些高校以官方的身份加入,還有一些名校的老師也加入,再接著,甚至一些小企業,特別是東方省的中小企業也開始帶動圈子加入,就讓整個微博的用戶開始擴散,從一個小眾圈子再到另一個小眾圈子,都是很小范圍內的,逐漸擴大到整個用戶層。
不過三周的功夫,看著微博首頁頂端,加入其中的用戶已經達到一百萬時,眾人知道,又一個社交大戶產生了。
飯缶難受是肯定的,作為一個以十萬用戶量為計量單位的產品,雖然他們不承認是推特的跟風之作,但是市場上就是這么認為的,可惜加入其中的人群并不多。
洽談到臨近尾聲的融資事宜也是戛然而止,資方轉身就去了魔都。
去魔都干什么,當然是去找星辰詢問微博的事情呀,一百萬的注冊用戶并不算高,但是你看看他的活躍用戶數,都是幾十萬量級,對于一款才推出沒多久的產品,這幾乎是難以想象的一件事。
最近這段時間,微博除了不斷的拉人,做的最多的或許就是和國內的傳統媒體加深聯系。
包括央媽在內的眾多媒體,都在微博,不,星辰的邀請下,甚至移棟的牽頭帶領下,心不甘情不愿的入駐其中,并且給出了一定的新聞資源,或多或少林成楠也給了些現金補貼的,特別是一些地方媒體的大頭,每年加起來差不多要幾百萬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