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日本總參謀部估計還在為是從華北進攻中國還是從上海進攻中國而舉棋不定,并沒有一下子給松井石根足夠的兵力,而是選擇了逐次增兵的將添油戰術,使得中**隊從容調兵,將全國各地能打的部隊都調到了上海,硬生生地拖了日軍三個月。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言論。
在這三個月內,中國政府開足馬力,將東南沿海的戰略資源都搬遷到了西南大后方,為中國的長期抗戰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每個國家都有庸人,包括日本在內,沒有必要對他們過于吹捧。
就這樣,日本的大將松井石根只帶著兩個師團趕到了上海,中日之間的戰斗規模正在逐步擴大。
我們學歷史的時候就知道,淞滬會戰是八月十三日開始的,所以又叫“八一三”淞滬抗戰,不過,八月十三日當天,只是孫元良部跟日本人伊藤茂中隊打了場遭遇戰,由于雙方都沒有接到正式的命令,所以打的并不激烈,只是意思了一下了事。
真正的大戰是八月十四日開始的,因為這一天,是南京給張治中定下的進攻的時間。
按道理來說,早一天開戰對中國比較有利,因為這樣會讓日本少很多準備的時間,但是張治中將軍最終還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命令。
八月十四日下午三點,張治中將軍命令中**隊全線進攻日軍,左路以王敬久的第八十七師為主力,主攻楊樹浦,依次向滬江大學,公大鈔廠,海軍操場,海軍俱樂部一線推進;右路以孫元良的八十八師為主力,主攻虹口,依次向八字橋、墳山、法學院、虹口公園一線推進。
鐘松的獨立第二十旅也被派送到這一路。
起初,中**隊占據著兵力優勢,采取的是進攻態勢,打得還不算是太慘烈,但是等到八月二十三日日本援軍到來之后,戰斗的天平開始逐漸向日軍傾斜。
日本大將松井石根帶著兩個師團趕來之后,開始強行向上海登陸,這一天,張治中將軍的第九集團軍司令部忙成一團,大家集思廣益,一致認為,若想防止日本登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此時沒有海軍力量。
所以,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日本在登陸的時候付出更大的代價。
于是,張治中果斷布置,命令已經趕到的中國援軍堵住日本登陸的各個口岸,開始有效的阻擊日軍。
其中,吳淞一線原本是由上海保安隊來負責,但是由于日軍攻勢甚猛,上海保安隊已經漸漸招架不住,這時候,張治中果斷調第六十一師前來支援,結果因為第六十一師的師長楊步飛指揮不力,部隊僅僅一天就垮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