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愿意撤就算了,好好呆在這兒,一會兒讓鬼子的炮兵把你炸個稀巴爛。”馮慕華說了一句,隨后便戴上了帽子,領著部隊撤到了山坡下面。
焦力田自然不肯杵在這里當炮灰,帶著人也撤離了陣地。
不一會兒,鬼子的炮火就又上來了,吳淞炮臺此刻雖然不是鬼子的主攻方向,但也有飛機艦炮助陣,火力十分猛烈,白天待在山頭上死守完全就是當活靶子。
所以馮慕華不爭一日之長短,主動撤離了陣地,等到了晚上的時候,再帶領著敢死隊背著大刀和手榴彈將陣地奪回來。
這么做看起來很危險,其實是最保險的打法,晚上鬼子的炮火失去了作用,中國人的大刀片子一輪輪一大片,拼起來很沾光,這種彈性防御,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其實是最穩妥的打法。
馮慕華就這樣帶著部隊和鬼子進行拉鋸戰,盡管他的戰術很靈活,但是架不住對方的火力太猛,打到最后,三連也傷亡過半。
時間推進到1937年11月5日,這一天,有一個極其不好的消息穿了過來——日軍在金山衛登陸了。
金山衛本來是張發奎的防區,手下部隊也有十幾萬人,但是由于中路和左路打的太慘烈了,淞滬戰場的指揮官不斷地從他這里抽調兵力,結果等日軍第十軍約十二萬人殺過來的時候,張發奎這里就剩下了幾百人了。
日軍第十軍指揮官柳川平助望著幾乎不設防的金山衛,只說了一句話:“上岸之后,山川草木,皆為敵人。”
日軍登陸當天,蔣委員長與顧祝同通了二十多個電話,經過討論后決定,淞滬會戰不能再打下去了,再打幾十萬**就都被包餃子了。
最后,蔣委員長終于下達了命令——撤退。
撤退的時候,是一鍋亂粥。很多部隊都亂了,士兵找不到長官,長官找不到士兵,馮慕華的連隊還算是好一點,出來了五十多個人。
在路上,馮慕華一直記得飛行員兄弟給他的忠告,沒有走樹林,而是散開了在野外跑,避開了飛機轟炸,在撤退的過程中,總算是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
馮慕華撤退的地點是南京,他知道后來南京的命運,不愿意撤到這里,但是沒辦法,這是上級的命令,淞滬會戰剛剛結束,高層就喊出了保衛首都的口號。
在是否防守南京的問題是,國民政府高層是經過激烈的討論的,單從軍事角度上來說,南京已經守不住了,而且還會消耗掉不少有生力量,但是作為首都,不守一下又實在是說不過去。
最后,還是蔣委員長拍板了:“南京,還是要守一下的。”
守衛南京的人選,落在了國民黨元老唐生智身上,據說唐生智在開會的時候一反常態,像一只猴子一樣上躥下跳,時而嚎啕大哭,最后喊出了:“與南京共存亡”的口號。
這是一切悲劇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