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宗粗略算了算,若要將土豆種植面積擴大要二十萬畝,至少需要四年,這還是把所有健康的土豆都留下來做種的情況下。
聽到王繼宗的匯報,秦川算是明白高產量的土豆在明末傳入明朝,卻一直到清初都無法推廣開的原因了。
糧食是用來吃的,讓老百姓全部用來做種是不可能的。
番薯這種同樣高產的糧食,而且全身都能吃的寶貝,沒法在短時間內推廣開原因,也是種子。
直到人們找到讓紅薯藤越冬的方法,這東西才得以廣泛推廣開來。
秦川知道怎么讓紅薯藤越冬,他小時候在農村每年都干著活。
方法很簡單,就是沙藏窯存,將紅薯藤剪成一段一段的藤條,剪掉葉子,埋在深坑里,鋪上細沙,一層一層地鋪,最上面還要蓋上桔梗用以保溫。
相比起薯塊育苗,這種讓藤條越冬種植的方法,能省下大量種子。
靠著這種方法,紅薯的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了五千余畝,比土豆多了兩倍有余。
再用兩年,種植面積能達到十萬畝以上。
但,番薯只能作為一種粗糧,而玉米,卻是后世的世界三大主糧之一,其重要性遠高于土豆和番薯。
最重要的是,玉米的推廣不受種子限制,一畝地只需三四斤種子,畝產卻能達到兩石以上,水源充足而且下糞丹的耕地能產三四石。
而且,玉米種子容易儲藏,曬干之后隨便放。
經過兩年繁育,如今玉米的種植量已經達到了四萬多畝,婁煩谷地的一萬多畝良田,還有嵐縣小平原很多耕地,都種上了玉米。
今年秋收過后,王繼宗建造的種子庫里,已經存下了將近一萬石玉米種子,能種植二十萬畝地。
王繼宗到三岔城,就是推廣玉米來的。
種子的數量已經繁育夠了,是時候大范圍推廣了。
秦川在靜樂和嵐縣百姓的心中,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了,在他們看來,得到狐仙點化的秦將軍無所不能,無所不曉,婁煩那座堅不可摧的黑山堡便是證明。
所以,當農業司發出公告,說有一種不僅很耐旱、耐寒,產量還能達兩石以上的新作物,讓想耕種的百姓們向各自村長報名時,各個村鎮的村長大門很快就被踏破了。
這些新作物糧食,會無息借給百姓,但每戶限量三斗,而且這些糧種決不能拿來吃掉,必須要種出八畝玉米,否則會被罰三倍糧種。
此舉是為了勸誡百姓們珍惜糧種,這可是花了兩年時間,精挑細選繁育的良種玉米,吃掉就太可惜了。
盡管有附加條件,可靜樂和嵐縣的百姓依然熱情不已,幾乎每家每戶都報名借糧種。
但岢嵐州、興縣、保德州、河曲等地的百姓,熱情就低了很多,因為這些百姓投靠秦川的時日尚短,很多人還持有懷疑態度,甚至警惕心理。
王繼宗在岢嵐州待了大半個月了,農業司的基層官員費了不少口舌,才讓大部分百姓都把糧種領了回去。
除了新糧食的推廣進度,王繼宗還向秦川匯報了人口的漲幅。
秦川攻打太原之前,治下原本有三十萬人口,這一個多月來,接納了從各地趕來的饑民兩萬余人,秦川共帶回來三萬余百姓,占領永寧州和臨縣后,又獲得這兩地的兩萬多人口。
如今,治內總人口有三十八萬出頭,比之前多了八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