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糧食就難了。
并非太原城的宗親和縉紳天地不足,光晉王府一家秋收后收的佃租,就不止十萬石了,但他們每年秋收后只會留少部分糧食,足夠他們吃上至少兩年即可,剩下的大部分糧食都賣給各地糧商換白銀了,如今太原城內肯定湊不出十萬石糧。
無奈之下,朱審烜朱敏濟等人只得再次派那個小管事出城轉告秦川,只要他退兵,太原城愿給他糧食兩萬石和白銀十五萬。
對此,秦川只是笑笑,讓那小管事回去轉告諸位宗親縉紳,請他們安心等死。
小管事回到太原城把原話一轉,諸宗親縉紳都絕望了,也死了議和這條心,只能竭盡全力固守待援。
只不過,底下的明軍和民壯未必愿意跟他們死守。
去年年末制定今年的軍事戰略時,秦川并沒有計劃要攻取太原,直到皇太極登基立國的消息傳來,他這才改了主意。
不能再放任明軍堵自己的東邊大門了,免得自己出入不方便。
他暫時還沒那么多兵力和時間攻取整個太原盆地,但攻占太原、陽曲及榆次還是能辦得到的。
今年很可能要遠征北直隸,所以他要取這三座城作為東征橋頭堡。
而且取了這三座城之后,朝廷就再也無法對他實行封鎖了,遼闊的太原盆地不可能處處設防,關帝軍的鐵蹄會踏平任何一座攔路哨堡。
攻打太原的戰術和攻打張家口堡的如出一轍,要先將城頭轟爛,把守軍的趕下城,讓守軍的火炮無處發揮,然后造炸彈炸城。
相比于張家口堡,太原城的護城河更寬更深,城墻更高更堅固,馬面更多,守軍更多,而且四座城門全都建有甕城,屬實堅城一座。
但在秦川面前,再堅固的城池不過是多花點時間罷了。
出征之前,他讓陳詹弄了個簡單的泥模,澆鑄了幾個直徑半米高一米的大鐵桶,還配上能用卡扣扣緊的鐵蓋,他要用這東西來炸城門。
第一次用黑火藥炸城門是在葭州,當時的黑火藥只是用油布包裹嚴實而已,事后發現這種火藥包爆炸的威力并不大,于是在攻打張家口堡的時候秦川又嘗試了棺材炸彈,把火藥放棺材里封死,得到的效果很不錯,火藥在近乎密封的空間里爆炸的威力那是相當大。
所以秦川這次打算試試鐵桶炸彈,看看能否炸出花來。
大軍開始炮轟太原城的時候,秦川沒啥事可做,便在營帳里設計他的新盔甲。
這段時間來他一直在琢磨,發現鍛壓歐洲中世紀那種全身板甲不太現實,一是制造繁瑣,二是這玩意太重,若造得薄了,就起不到想要的效果,造得厚了,一身下來起碼得三十斤往上,笨拙沉重的玩意,不符合他的戰術要求。
所以,他打算退而求其次,只造胸甲、護肩、護臂和護腿這四樣,而且護臂和護腿只護半截,相當于半身甲。
以如今的鋼鐵質量,在擋住子彈的同時,將這套半身甲的重量控制在二十斤以內應該不難。
不論棉甲還是布面鐵甲,制造都十分耗費人力和時間,鎖子甲、鱗甲、扎甲等耗費更大更久,若能以鍛壓技術批量制造盔甲的話,關帝軍的裝備精良程度就能再上一個臺階。
除了裝備陣列步兵之外,秦川還打算裝備一支重裝騎兵,在某些關鍵時刻發揮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