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將第一件素胎拿了起來。
這第一件正是蕭章人生中制作的第一件素胎,茶盞。
那個被唐青川用來試手感的茶盞。
蕭章輕輕的攪動了一下釉料,以確保釉料是最好的狀態。
隨后輕輕的將茶盞放進釉料之中。
蕭章這次準備燒制的是滿釉汝瓷。
沒錯,足底也都是滿釉,而且會用到傳說中的極致支釘燒。
蕭章真的是從內心認為,只有支釘燒燒制出來的汝瓷才是最完美的汝瓷。
雖然上次在白家窯口說過,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支釘燒的滿釉和沒有支釘燒的足底無釉汝瓷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但是在蕭章心中,最完美的汝瓷理應如此。
所以蕭章在將茶盞素胎放進釉料之中的時候,是全部沾染釉料。
粘稠的黃泥般的湯輕輕的裹在素胎之上。
這個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汝瓷的釉非常薄。
只有薄薄的一層,卻能夠燒制出最美麗的顏色。
而且能夠保證開片時裂開的只有釉面,而素胎卻完好無損。
多一分不可,少一分亦不可。
這個分寸之間的掌握憑借的全都是老師傅的手感,而新手自然是不好掌握的,上了一層釉之后,不知道這燒制出來的釉的厚度,就無法推算出這后期的汝瓷的基本器型。
如同之前所說,汝瓷唯一不可推算的就是開片的走向,除了開片之外,其他的方面都可以推算。
當然僅僅是老師傅才能推算。
就像這釉面的處理。
薄厚的感覺就十分關鍵。
只要保證燒制出來汝瓷釉面薄厚合理,才能最大化的呈現出汝瓷之美。
蕭章安靜的等待了一會,等到這多余的釉料慢慢的滴下去。
不得不說,這次蕭章配置的釉料絕了。
真的是太絕了。
能夠左右汝瓷燒制出來的釉面薄厚得體的另一個因素就是釉料的調制。
不是配制,配制原材料是為了能夠保證釉色是否純正完美。
但是調制的釉料的濃稠卻也十分關鍵。
太濃了容易掛胎,說白了釉面太厚,燒制出來的汝瓷非常蠢笨。
而釉料太稀了,又掛不住,導致燒制出來的汝瓷薄薄一層,達不到開片的效果,影響美觀,甚至會炸胎。
所以很多燒制汝瓷不成功的人在這釉料也有著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蕭章釉料的調配完全是按照系統記載在腦海中的最完美的方法,從原材料的配,到瑪瑙入釉之后的調,都是規規矩矩,沒有出一絲一毫甚至于一克的偏差。
蕭章相信,自己的決勝點恐怕就在這釉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