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瓷器,蕭章很喜歡。
原本蕭章在燒制汝瓷的也是作為參考之一。
本來在蕭章的汝瓷大賽燒制現場的時候,蕭章燒制的第一件汝瓷作品就是一件執壺。
而這件瓷器作品也是執壺,蕭章在兩件執壺之中選擇了另一件執壺,因為那件龍盤蓮花執壺比較方便蕭章操作壺內部的事情。
而這件蕭章的喜歡完全是因為外形的喜歡!
這是一件龍柄象首執壺!
一件半身龍作為壺柄,龍頭咬著壺蓋……象首作為壺嘴,大象揚起的鼻子孔作為出水孔的一件壺……
威武霸氣,非常壯觀震撼!
這件壺樣式非常霸氣,而且有很多瓷類都燒制過。
比較出名的是一件白釉龍柄象首壺,安陽相州窯燒制,1959年河南省安陽市張盛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壺高15厘米,小管狀口,平頂面,似為蓋,器蓋與器身連為一體,不能分開,無法使用,下接較深的盤口,邊壁外敞。
細頸,豐肩,一龍攀附于壺口與肩部,龍口銜蓋,龍背高高拱起,成為鋬手。
對稱位置裝飾象首形狀的壺流,象耳如扇,鼻如圓筒,嘴巴張開,嘴里冒出兩根長長的象牙,兩眼圓瞪,長鼻高抬。
肩部還裝飾有成對的雙泥條拱形系共八個。
鼓腹,下腹斜收,餅形足外撇。壺體附加裝飾繁縟,造型奇特,極富想象力。
器物整體釉色較白,積釉處白中泛淺青或微黃,釉面光潤,施釉不到底,足部露胎,胎質略粗。
白釉龍柄象首壺出土于張盛墓,墓主人張盛為隋代征虜將軍、中散大夫。
該墓有開皇十五年墓志,可作為斷代依據,它是我國隋代北方白瓷發展的杰出成就之一。
除了這件經典的壺是這個器型之外,青瓷也有這龍柄象首壺的器型,邢窯也有非常出名的這種壺型的器型!
這種執壺可以說是非常出名!
何為執壺?
執壺,又稱“注子”、“注壺”,隋代出現的酒具。
唐前期器呈盤口,短頸、鼓腹,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壺體較矮,鼓腹,假圈足。
唐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雞首壺、鳳首壺。
這時期執壺式樣繁多,有短流、長流、曲柄、直柄等數種,五代至北宋器身漸高,通體多壓46條瓜棱,流漸趨細長微曲,曲柄高于壺口,平底變為圈足并多有注碗相配,元器多為玉壺春瓶式,彎流與壺頸之間以S形飾件相連,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
唐宋時,越窯、長沙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繁昌窯、磁灶窯等均大量燒造。
元明清時期,以景德鎮燒制的青花器為多,龍泉窯也生產部分青釉制品。
執壺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銅器而來,南北朝早期的青瓷當中,已經完成了這種執壺的造型。
其后在唐宋兩代是金銀器中的一種酒具,這從唐宋繪畫上是很容易看到的。
直到現在,還有宋代青白瓷的執壺流傳下來。
南北朝早期的青瓷當中,已經完成了這種執壺的造型。
明代青花執壺,采用了金銀器執壺造型的優點,安定、秀美而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