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面對各不相同的青花瓷,蕭章很有必要好好的補習一下,也能學習到更多青花瓷的相關知識。
而這各個朝代的青花瓷中,要屬元明兩個朝代最為巔峰!風格也是盡態極妍。
所以蕭章才會問出這元代青花瓷和明代青花瓷的區別的問題。
而這種問題,歐陽風恰恰是最好的解讀者。
學習是無止境的。
蕭章愿意學,這歐陽風自然也愿意去分享。
歐陽風笑道:“明清時期這兩個朝代可以說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發展而使得青花瓷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所以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制作嚴謹、精致,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頓了頓歐陽風繼續說道:“當然如果細致去說,這明代初期的青花瓷很有意思,明初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
說到這里,歐陽風起手將身后對于一個木制架子上的一件青花瓷器拿下來然后指著上面的青花圖案說道:“比如這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你在看這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
歐陽風又拿起另一件青花瓷器,這件青花瓷器上構圖為龍紋。
“再看這件的龍紋,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云頭由元代的三階云改為二階云,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而元代多繪道家雜寶。”歐陽風笑著說道。
說完之后將兩件青花瓷順手給了蕭章,讓蕭章結合圖案去觀看。
“像是碗、小盤多繪云氣紋,僅繪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是極少的,當然,到了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麻離青為主,這蘇麻離青知道吧?”歐陽風問道。
蕭章點了點頭說道:“蘇麻離青還是知道的,蘇麻離青屬低錳高鐵類鈷料,青花呈色濃重青翠,色性安定,因為蘇麻離青含鐵高而含錳量低,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色澤,還會出現銀黑色四氧化三鐵結晶斑,即“鐵銹斑痕”,而且據說這蘇麻離青還是砒霜的原材料。”
蕭章說完,歐陽風點了點頭說道:“不錯,蘇麻離青這種鈷礦石,最早是來自伊拉克薩馬拉地區,當然我國很早用來提取砒霜,而且剛剛你提到的鐵銹斑痕,也很有道理。”
頓了頓歐陽風繼續說道:“也有部分國產青料比如這石子青,回青等!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致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