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器型來源于玉壺春瓶,傳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細長頸,肩部裝飾凸弦紋,圓腹,圈足。
賞瓶一般采用這樣固定模式的紋飾,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蓮紋。
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蓮”代表“廉”,“青”“蓮”合在一起,包含著清中晚期社會的意愿,希望時政“清廉”。
這種作品是有著圖案暗喻的。
而比較巧合的是這汝瓷的顏色也是天青色。
雖然說賞瓶多數都是青花燒制出來的狀態。
并且圖案也是蓮花的圖案。
但是在汝瓷上也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青色也是清的同音。
而蕭章最為擅長的就是在汝瓷的上面浮雕圖案。
就比如蕭章之前長長浮雕的龍紋或者鳳紋。
而這件賞瓶蕭章打算浮雕的就是蓮花。
天青釉汝瓷浮雕蓮花,豈不是也在暗喻這賞瓶最為初始的含義,青蓮,或者說清廉?
這樣的點題就非常特色了
蕭章開始上手。
這泥胎在轱轆車上開始慢慢的呈現著。
這可以說是賞瓶因其外形俊秀、線條柔美、比例協調,深得清朝歷代君王的喜愛。
其器形為雍正督窯官唐英“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而奉旨審定的款式。
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專用于賞賜功臣。
賞瓶成了玉堂春瓶的專指代稱。
但是和歷史上目前所說的玉壺春品還有一些細微的區別。
那就是賞瓶可能更加專指這種有著清廉暗喻的瓶子。
雖然玉堂春瓶是根據玉壺春瓶燒制出來。
乾隆后每朝相襲,名稱、器形及用途從未改變。
賞瓶創燒以后,很快就成為了清代瓷器生產中的一個傳統器型。
其中,尤以乾隆時期賞瓶的生產與使用最為盛行。
蕭章也是認為這賞瓶即便是現在也有著很大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因為賞瓶可以說是憑借其自身的價值在歷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有專家認為,賞瓶是清中期以后,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
賞瓶的器型優美,適合于在器上繪制紋飾,賞瓶賜于功臣之后,此器將被放置于較為明顯的地方,便于臣子觀賞,感受皇恩。
賞瓶更適合于觀賞者用手握持欣賞。
而賞瓶腹部凸起的兩道弦紋,則更加加強了賞瓶的曲線美。賞瓶的紋飾不僅只局限于青花纏枝蓮瓶,在乾隆時期賞瓶上的紋飾出現了粉彩賞瓶。
早期粉彩賞瓶的紋飾種類很多,清晚期時粉彩賞瓶的紋飾常見的有粉彩百蝠賞瓶、粉彩百蝶賞瓶和粉彩皮球花紋賞瓶。
這些多種多彩的賞瓶出現,卻沒有一件汝瓷賞瓶呈現。
而蕭章這一次就是打算將汝瓷賞瓶呈現出來。
這般美麗已經在蕭章的腦海中浮現了。
只等待徹底的燒制成功。
不過現在還不能對泥胎進行浮雕,而是需要等陰干結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