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到了明清,御窯廠大量制造各式各樣的梅瓶,而且造型越來越優美。
有的用來裝酒,供皇帝使用。
有的便成為了宮廷陳設品。
而這時候的梅瓶的狀態和造型都是有著更加大的變化。
蕭章對明清的梅瓶研究也有些深刻。
這明清的造型可以說是更加的深刻的讓蕭章能夠對自己的梅瓶有獨特的見解,
首先這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圓渾厚實,沒有明顯的線角轉折;肩部向上抬起,線條飽滿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狀,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結束部分,稍向外撇。
當然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書“內府”二字,當屬宮內用器。
到了清代的變化就會更加多一些。
蕭章記得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
梅瓶講究圖案化,龍紋較死板。
而乾隆之后,蕭章記得清嘉慶年間的梅瓶造型多樣,有的向寬短型發展,有的向瘦長型發展,胎體與乾隆時期區別不大,釉色的白度較乾隆時高,而釉的質地較乾隆時有所下降。
梅瓶花紋比較多樣,但藝術品位較乾隆時期差。
這就屬于是梅瓶之后下坡路了,蕭章主要吸取的是各個朝代的特色特殊之處。
自己曾經在汝州人汝瓷大賽上燒制過汝瓷梅瓶,但是之后汝瓷梅瓶自己卻沒有繼續燒制,這次蕭章想要的就是將汝瓷梅瓶的魅力展現到最為淋漓盡致。
所以說才要融合各個朝代梅瓶的特色。
如果說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麗,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話,那么明代的梅瓶則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
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當,給人以不諧調和不完整的感覺,不及明代的水平。
所以蕭章打算的就是從宋代和明代兩個時候入手。
將這種感覺完美的融合,讓自己手中的這件梅瓶成為能夠超越自己最好狀態的美品。
立器之首的梅瓶,必須要呈現出最美的效果。
蕭章將手中的泥胎的梅瓶的外形開始更加多變。
整體效果也更加優秀,甚至其感覺也慢慢的向著朝代的氣息去靠攏。
蕭章深深的吸一口氣,手中的動作更加緩慢。
器型的完美程度也越來越明顯。
梅瓶的感覺也出來。
胎型的整體圓潤曲線也非常的到位了。
蕭章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件梅瓶是目前自己拉坯的這么多泥胎中最為完美的一件。
也是蕭章耗費時間最多的一件。
可以說蕭章現在的這幾十件泥胎之中,這件梅瓶排第一。
因為所耗費的精力也是最多的。
不過呈現出來效果也是最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