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自鳳頸以下漸為寬大,至尾部形成杯子的開口。
整體線條流暢,鳳凰的神態栩栩如生。
杯身上以印花工藝裝飾有四瓣花紋,尾部為圓形裝飾圖案。
當然作為一對的藏品也是收藏于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
這位匠人非常用心的在拉坯。
蕭章一切都看在眼里。
可以說整體的效果是非常的不錯。
尤其是胎型的完整性和整體的感覺。
龍鳳對應,大小相得益彰。
這位匠人拉坯完成之后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即拿起第三塊泥胎。
蕭章仔細的看了看這位匠人的信息。
這是一位來自洛陽叫做張金安的匠人。
似乎是對龍鳳首杯情有獨鐘,這位匠人的第三件泥胎依舊是一件龍首杯。
只不過整體的造型和之前的那件是完全不同的。
因為這是歷史上另外的一件龍首杯。
蕭章對這件也是非常熟悉。
這件的真品出土于洛陽唐代宮城遺址內,實為宮廷御用之器。
器身浮雕有雙目炯炯的龍首,口中噴出的水柱上卷成為杯扳,翻騰的浪花和米粒大小的水柱散落在器身上使噴薄吐霧的巨龍氣勢躍然而出。
此器物構思巧妙,造型精致,釉色艷麗,是盛唐時期三彩佳作。
目前這件收藏于洛陽唐三彩陶藝博物館。
看來這個家伙是對這種器型非常拿手。
從目前的完成狀態來看就是如此。
這第一對龍鳳首杯是圓形尖角的杯子。
而第二只則是圓形圓底的杯子。
完全是兩個風格。
這第二只龍唐三彩龍首杯的珍品屬于那種色彩鮮艷,造型生動,整個龍頭為杯型,龍的口、牙、眼、胡須一應具全,龍口舌伸出上卷為杯把。
制作精美,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器內外施釉呈綠、黃、白三色。
造型別致新穎,釉色絢麗。
所以蕭章也相信這件杯子燒制出來會非常耀眼。
只不過不知道這個匠人的釉料弄的如何。
上釉可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這燒制龍首杯也算是對華夏文明的致敬,
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是華夏民族統一的標志。
龍的雛形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
古人對龍的形象有種種解釋: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龍,無角的叫螭龍,有翅膀的叫應龍。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繁榮強盛的朝代,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華夏歷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當時世界強國之一。
在空前繁榮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唐代陶瓷的制作與使用更加普及,陶瓷制品的品種與造型多種多樣,精細程度遠超前代,器形也根據當時人的喜好,呈現出豐富的造型風格。
此時出現的唐三彩,更是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
唐朝是歷史上華夏向周邊國家輸出文化與技術的一個時期,同時也從外族文明汲取了諸多營養。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頻繁交流,西亞的波斯文化日益影響著唐代的文化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