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品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高58厘米,長43厘米,施藍、綠、黃等單色釉。駱
駝昂首直立于長方形座上,張口嘶鳴狀。
駝背鋪有帶花邊圓形墊子,其上搭一平臺,用刻花毯子覆蓋,其上有七個男樂俑盤腿朝外坐于平臺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簫、拍板、箜篌、笛、蕭正在演奏,中間立一體態豐腴載歌載舞的女子。
造型新穎,器形碩大,駱駝健壯,人物表情豐富,形象逼真,陶塑藝術精湛,色彩艷麗,被譽為唐三彩俑中的壓卷之作。
可以說這件原品是非常有知名度的。
目前來看這位匠人的作品明顯就是仿制的這件原品。
從外形到胎型大小全都是非常一致。
這件作品珍貴到什么程度?
蕭章可以負責的說,這件原品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為研究唐代雕塑藝術、音樂舞蹈、人物如實提供了寶貴資料。
它既是唐代文化藝術、制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
甚至在2013年8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禁止出境展覽!
有這樣待遇的文物那都是最珍貴的級別。
比如戰國水晶杯啊,或者是千里江山圖之類的。
所以這位匠人來仿制這件三彩器,可以說是非常的有技術的一位匠人。
因為一般人拉坯泥胎都弄不好。
這太復雜了。
這是比騎馬俑還要復雜的組合類俑。
騎馬俑是武士騎在馬上的唐三彩。
而這駱駝載樂俑則是駱駝上騎著五六個人拿著樂器的造型。
非常難以掌控。
這駱駝載樂伎俑在陶俑中極為少見,西安地區迄今為止只發現了兩件,分別出土于西安西郊鮮于庭誨墓和中堡村唐墓,其他地區尚未發現有類似駱駝載樂俑。
中堡村唐墓因盜擾未發現紀年墓志,以鮮于庭誨墓的唐開元十一年為參考,中堡村唐墓出土的駱駝載樂俑也應為開元時期作品。
“怎么了,蕭章,再看什么呢?”洪老突然走過來問道。
蕭章指了指屏幕中的匠人說:“再看這件駱駝載樂俑的拉坯。”
“他啊,這人我知道,洛陽的陳斯同,國內唐三彩數一數二的大師傅,你看這件駱駝載樂俑能看出來什么?”洪老笑著問道。
蕭章仔細的看了看說道:“這件唐三彩駱駝載樂俑使用了模制法、雕塑法和粘接法。”
“唐三彩的模制法主要受銅器制作的澆鑄翻模法影響,通常來說,模制分為單面模和雙面模,該器物的駱駝為左右合模,駱駝載著的樂俑則是前后合模,因此駱駝和人物之間的接合需要運用粘接法,而且整件器物許多局部經過了精密加工,也就是運用了雕塑法加以深入。”
蕭章說完之后,洪老點了點頭。
這蕭章到底還是厲害。
“這件作品沒想到能夠出現在這次大賽上,已經很多年沒人來仿制這件難以控制的作品了,這件駱駝載樂俑是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的。”洪老感嘆的說著。
“還請洪老細說。”蕭章點了點頭。
洪老嘆了口氣說道:“這件唐三彩駱駝載樂俑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絲綢之路上商貿、文化、音樂等領域的興盛與交流場景,為后世展開了一幅精美絕倫的民族間文化、音樂融合的真實畫卷,對研究盛唐音樂、歌舞、服飾、文化交流參考價值重大。”
“從這件唐三彩上看,樂俑所用的樂器基本上都是胡樂,而舞樂者均是穿著漢人衣冠,根據這些特點可以看出這組舞樂俑的形象有別于胡舞,應是盛行于開元、天寶時的胡部新聲,而三彩駱駝載樂俑所示七種樂器中的琵琶、箜篌等都由西域傳來,成為西域音樂東漸的有力證明。”洪老頓了頓說著。
蕭章突然一愣。
“洪老,這便是藝術品的歷史文化價值吧,能夠佐證歷史的真實性!”蕭章問道。